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谷安迪:非标住宿与酒店终将融合?

旅游 迈点网 2018-06-05 11:12

 

当前有大量的酒店人涌入公寓和民宿行业,将专业的经营能力带进了非标住宿领域。

(迈点专栏作者 谷安迪)当前有大量的大量酒店人涌入公寓和民宿行业,将专业的经营能力带进了非标住宿领域,在非标准住宿产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和酒店一样“标准”的元素,途家罗军认为,酒店业与非标住宿其实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其认为,一方面,酒店业的非标准产品会越来越多,补充市场覆盖面,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非标准住宿要规模化、利益化,也必须在关键部分建立标准。对于非标住宿的标准化和酒店的“非标化”,您的观点是什么?原本就稀缺的人才或遭稀释,酒店该怎么办?当前首旅如家、华住等酒店集团也纷纷发力非标住宿领域,市场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您认为酒店进一步向非标住宿领域延展,会不会“顾此失彼”?酒店布局新业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谷安迪:非标住宿与酒店终将融合?

谷安迪:

去年,笔者曾发表《力挺非标住宿概念之我见》一文,其中分析了“非标住宿”概念的适配性以及其深化发展的必然性。如今,一年多过去了,“非标住宿”依旧强劲的发展速度和看似无限的裂变潜能证明了“非标”二字并非“炒作造词”而是大住宿业进化繁衍的“恰当命名”。

对于非标住宿的标准化和酒店的“非标化”,您的观点是什么?

非标住宿之所以被偶然或必然的命名为“非标”,恰恰是因为农家院和民宿已经不能够承载“有别于传统之住宿形式”的“新住宿产品”的发展内容,从而必须要以一种更为宽泛的表述形式来扩充消费者和业者的“构想及行动空间”。 农家院有农家院的样子,民宿有民宿的味道,但如果消费者对两种调性都已乏味,新产品应该叫什么呢?如果用非标住宿来标签,则空间就陡然变大了。

因此,“非标”概念的诞生和热传也便从客观上证明了市场对于“非传统住宿形式”的某种“刚性需求”,且这种需求是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的。随着90后以及Z世代客群逐步占据市场的主流位置,信息的高度透明加之消费能力和意识的全面升级,催化了客人“所想即所要”的“任性化”需求,以及“以追逐个人主义自我确证”为目标的“住宿体验新焦点”。

要应对这些“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需求不确定性”,各个区间的标准住宿形式(从高星级酒店到经济型酒店)都似“大船捕小鱼”,多少都会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对于那些尚没有被满足的大片“需求粉尘”而言,非标住宿或许是一种大势所趋的解决方案。有宽阔的海洋,就会有向着它去航行航船,所以非标住宿的蓬勃发展,是一个不可抵挡的必然。

然而,非标住宿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缺乏“基础标准”。但是,在笔者看来,基础标准的建立就如城市的公共卫生维护,当市场发展到它的必然阶段,功能性需求的诸多底线会水到渠成般的自动形成。

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旅游地的农家院都逐步升级成了民宿,而很多民宿都在蜕变成精品民宿。从农家院到民宿,最明显的提升就是基础卫生标准,而从民宿到精品民宿,则也意味着体验硬件和服务软件的很多“普遍性升级”。这些提升大多不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而是那些基础体验不佳的产品会自然而然的被已经悄然变化的消费认知排除在外。在不改就不会有人来的前提下,非标住宿的应有标准,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再说传统住宿的非标化,这似乎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当下的行业生态中,酒店越发的注重独特的设计和独有的调性,其实就是一种非标化的变种趋势;再加上新商业和跨界融合,谁又能说现在的酒店还是传统的,依旧是标准的呢?

而在不远的将来,笔者认为传统酒店运用自身的条件创造平台式竞争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让众多非标住宿进入自己的酒店平台之中实现共创发展),因为只有将众多具备独立性的“小船”纳入自己冠名的“庞大船队”之中,才有可能低于很好难以预测的风浪,并且捕捉到多而无序的资源。

原本就稀缺的人才或遭稀释,酒店该怎么办?

有人也许会觉得非标住宿的蓬勃发展会稀释本就稀缺酒店行业专业人才资源。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一个客观现象,但是归根结底当行业出现了一个可以实现裂变的新维度时,对所有业内人才来讲,都不乏为一个价值增长的契机。

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价值最终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在笔者参加的一次交流会中,曾有专家的报告统计,酒店业的坪效远低于商业,酒店基层员工的平均工资也不比农民工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则是国八条出台以后的行业萧条致使住宿业活跃度下降,酒店人的价值也便随着市场需求的下落而逐步沦落到了较低层次。

然而,非标住宿的兴起和近两年来整个行业的回暖也是紧密相连的。千禧一代的崛起填补了三公消费的空缺,而且可贵的是这股需求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持续的增长预期吸引着大量资本的涌入,也刺激着整个行业对需求的细致挖掘和对价值创造方式的关注。

某种意义上,非标住宿就是一个需求挖掘和价值创造的新维度,它的诞生与成长都是在对住宿市场的深度开发和行业增值(想想最早刮起情怀风的,最早将文化体验有效融入客人个体体验的,应该起点都在非标住宿)。

在非标这个平台上,酒店人有机会按照更自由的方法来重新演绎自己的服务经验,而不受传统酒店机制及SOP系统的约束,而更重要的是,很多行业外的人事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他们的跨界经验生根发芽,培育出能够触及客人G点的新品种。因此,凡是对非标住宿持开放态度的酒店人,或是亲生经历过非标住宿体验的酒店人,想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增值收货。

最后,当针对酒店人的需求攀升(无论“非标”还是“传统”都是需要酒店人的专业价值的),酒店人价值的市场体现也会攀升。只有人贵了,才能吸引天下英才;只有人贵了,酒店才能要求他们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所以,人贵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如果我们只给员工吃羊的食物,便永远不能期待他们有狼的作为。

当前首旅如家、华住等酒店集团也纷纷发力非标住宿领域,市场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您认为酒店进一步向非标住宿领域延展,会不会“顾此失彼”?

酒店进一步向非标住宿领域延展,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但是在任何积极的方向如果要取得积极的结果,则必须要整合自己的原有优势和能力,并通过适配且有创造力的方式,让这些优势和能力在新的维度中得以叠加生长。

任何住宿的本质,无论是“非标”还是“传统”,都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独特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做一家新派酒店还是做一个非标住宿项目,都要看准目标客群是谁,他们怎样生活,且我们能帮助他们挖掘和塑造什么样的新生活,从而让他们的生活轨迹找到有意义的确证。

生活方式创造是一个“流”,而不是一道一次性的问答题;当你决心在一个“流”之中行船,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不断的梳理流向,平衡深入。反之,如果答一道题就走,那么就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而是哪个都做不好。

酒店布局新业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酒店布局新业态,根本上还是要看自己固有的价值链是否能在新环境中建立协作并创造价值。这就好比把地球的农作物放到一个新星球上去种植,我们要研究新环境是否具备原有作物系统生长的必备条件,再来研究是否新的环境能带来倍增效应。

简而言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新业态也许对酒店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是酒店首先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核心管理人才去领导和组织新业态的开拓工作。在这一点上,更要注意的是,不要主观的认为有些管理人员在酒店做的不错就一定能胜任新业态的管理工作,管理新业态一定要具备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要具备接受新变化的弹性。对的人才能干成事,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品牌:要看新业态和酒店原有的品牌是否具备融合性,酒店跨入新业态应该力图获得品牌的放大效应,但如果业态的品牌形象不匹配,则会损害原有的品牌价值。

市场营销:单纯用酒店的市场营销方法和团队来营销新业态,也许并不能奏效。有些自带IP,自带营销力的新业态或运营商,酒店是可以优先考虑引进的,因为布局这样的业态不仅丰富了价值创造能力,还无形中增容了营销辐射力。

战略:布局新业态,是战略性的选择,要考虑到酒店或酒店集团全盘的取舍。取,要达到什么样的价值创造目的;舍,要舍弃哪些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所有新业态的布局是否能对全盘的核心价值关切点提供可持续的支撑?这些都是应该周详考虑的问题。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原创首发文章,不代表迈点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 3858NCY

责任编辑: 3858NCY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