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感受20℃的冬天!广东恩平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

旅游 中国天气网 2019-11-15 19:08

中国天气网讯 广东恩平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11月15号,主题为“我要过20℃的冬天”的“中国避寒宜居地•广东恩平”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中国避寒宜居地”专家评审组于发布会现场授予恩平市“中国避寒宜居地”称号,并颁发牌匾和证书。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领导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相关专家,广东省气象局领导、江门市气象局领导,恩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兵,恩平市委常委吴永芳、恩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新庭、恩平市副市长劳沈川、恩平市政协副主席郑将统及恩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感受20℃的冬天!广东恩平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

恩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兵在会上致辞。王晓 摄

据了解,恩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南端,全市总面积1698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52万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恩平的城市定位是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是珠三角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是一座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深厚的历史人文文化、良好的生态和产业优势,先后获得首个“中国温泉之乡”、首个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市”、广东省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恩平自然生态丰富多样,拥有珠三角唯一原始次生林——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珠三角最大水库——锦江水库,库容超4亿立方米,水质持续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拥有珠三角连片最大的红树林——镇海湾红树林,总面积达8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97%,是国家森林城市。横陂、那吉、大田镇获得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入选第一批“最美全国森林小镇100例”,是广东拥有森林小镇数量最多的地方。

恩平侨乡文化历史悠久,君堂镇黎塘村、牛江镇马龙塘村是“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冯如故里—牛江镇正申请创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恩平农土特产丰富,是全国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先行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级丝苗米产业园。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省级获奖项目近100个。沙湖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牛江镇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授予“富硒小镇”称号。

自今年7月全面启动“中国避寒宜居地”创建工作以来,恩平严格按照创建指标体系狠抓落实,既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大提升,也实现了气象事业的大发展。全市旅游规划更科学,旅游配套更完善,旅游经济更活跃,生态环境更宜人;气象灾害防御、预报服务能力和“避寒”气候舒适度研究等气象技术服务得到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得到整体提升。

经“中国避寒宜居地”专家评审组对恩平市创建工作进行初评、复核评估、综合评议后,一致认为该市避寒气候条件优厚,避寒禀赋优越,具备“中国避寒宜居地”条件,决定授予“中国避寒宜居地”称号,并颁发牌匾和证书,向社会发布。“中国避寒宜居地”这个称号,为恩平赢得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生态名片,未来将对该市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温泉康养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感受20℃的冬天!广东恩平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

发布会上进行授牌。王晓 摄

恩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兵表示,接下来,恩平将充分发挥“中国避寒宜居地”的品牌效应,推动气候资源、气象工作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全力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态旅游目的地,当好绿色发展的忠诚实践者。

一是深挖“避寒”资源。利用该市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风光秀美的生态环境、基础完善的产业优势和各具特色的避寒资源,以气象工作为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保护、产业项目引进,深入挖掘自然气候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康养”各相关产业。同时,科学利用好避寒数据,深入分析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到更高水平。

二是加大品牌推广。根据当地气候“避寒”特征,制订恩平打造“避寒—温泉”“避寒—海滨”“避寒—生态康养”“避寒—亲子”等避寒宜居地旅游方案,加大宣传营销、策划包装力度,推广、共享“中国避寒宜居地”这块金字招牌,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旅游机构的对接合作,主动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的对接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打造旅游合作大联盟,确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丰富“气象+”服务。推动“气象+生态”融合,加强气候舒适度研究,发挥气候评估作用,及时反应气候变化,为重大决策、重大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推动“气象+旅游”融合,发挥气象既是服务也是资源的优势,围绕旅游气象信息共享、旅游气象信息发布、旅游景区灾害性天气联防联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等内容进行广泛探索,提高旅游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推动“气象+城市”融合,支持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同步建设,以优质的气象数据服务推动城市自然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努力打造数字化、现代化、低成本、慢生活岭南城市。推动“气象+民生”融合,围绕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等,延伸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应急气象服务,开发生态气象监测信息处理和管理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体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气象服务。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