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地方都是因名人而出名,曾经有个节目中提到,在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去他家中的地里摘玉米,以示和莫言先生有着一种联系。如果这样说起来,位于山东龙口的丁氏庄园也是个很有名气的地方。新中国解放后,这里驻扎了军队,莫言先生曾在此服过兵役,现在还有他住过的营地可供参观。
其实抛开名人效应,丁氏庄园本身就具有出名的实力。丁氏庄园是清朝时名震四海的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的故宅,因此也被称作丁氏故宅。庄园始建于雍正年间,整个宅邸富丽堂皇,是目前中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丁氏庄园由爱福堂、履素堂、保素堂、崇俭堂和清代私家园林漱芳园组成,最初规模相当庞大,有2700余间房屋,后历经世事,现仅存240间。即使只是200余间,也足以显示丁氏家族生活的富足。“履素堂”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厅内斗拱繁复精美,条案、八仙桌、太师椅、落地镜等全由古木打造,房梁下的六角宫灯宣示着主人家生活的尊贵。
明清两朝的家具相当有特点,为求美观,多镶嵌有螺钿。丁氏庄园的书房内,家具陈设也都跟随了这个潮流,螺钿晶莹闪烁,带着掩不住的贵气。
虽比不上苏州园林的精致细腻,比不上晋商大院的气派庄严,但庄园内院落和院落间,以及单独院落的结构中所体现的对称、严谨之美,则完全契合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美感。
陈列室中那些关于丁百万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人敬畏有加,一边现场目睹丁氏老宅的风采,一边在文字图片中探寻丁氏家族的过往云烟,犹如重新经历了一段历史。
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自带一种庄重质朴气息。其中的门窗雕花精致,让人赞叹,不舍错开眼目。
庄园内开辟出许多纪念馆,大多是从龙口走出的名人。
山之南(1906年—1997年)就是龙口人,曾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以篆书、隶书名重于世。
丁佛言(1878年—1930年)同样是龙口人,是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纪念馆面积不大,院落环境布置得相当雅致,展馆内陈列着丁佛言先生生前所作的手稿、书法作品,看过的书籍。用过的生活用品等。原本有些距离感的名人,因为这些而显得生动具体起来。
丁佛言先生自幼聪颖好学,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后曾任教于山东省法政学堂,因积极参加同盟会保矿会,反对德国侵占山东矿权,当选山东省谘议局议员,开始从政。辛亥革命后,丁佛言先生提倡共和,反对帝制,并任曹锟总统府秘书长,参与制宪,主张联邦制。后因反对曹锟贿选,退出政界转而著书立说。
充满古韵的建筑和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极为契合,一个个纪念馆走过来,龙口和龙口人的历史底蕴、文化素养呈现得淋漓尽致。
漫步花园中,脑海中依然浮现着老宅的模样,历经400余年,这座老宅经历了多少人、多少事。如今人们在这里寻找散落的过往、远去的岁月,那些或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烙上传奇色彩的故事,都成了传说,成了追忆。
本作品来自文旅中国文旅号创作者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