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和梅兰芳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南腔北‘调' ‘闽'动京城——闽剧文献展”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出席开幕仪式。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州方言系的20多个县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本次展览通过“源”“拓”“兴”“荣”“承”5个部分展示了闽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在改革开放后进一步繁荣发展的过程。
此次闽剧文献展是闽剧首次在北京进行展览,也是梅兰芳纪念馆开馆以来首次的地方戏曲展。这次合作,对两家主办单位来说是再续“良缘”——1954年12月,梅兰芳与闽剧泰斗郑奕奏在北京相会,并邀请他到护国寺家中做客。欢谈之余,郑奕奏演唱了《谯楼五更鼓》,梅兰芳在郑奕奏照片上题了一首诗:“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品中就有闽剧泰斗郑奕奏和京剧大师梅兰芳上世纪20年代灌制的闽剧《黛玉葬花》和京剧《黛玉葬花》黑胶唱片。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介绍,“闽剧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地方剧种,在建党百年之际,来到北京展示自己的前世今生,追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未来前进。”此次闽剧文献展展期一个月。闽剧《生命》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也即将在北京上演。
刘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