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新关村,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也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中国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其为“有小八达岭之风韵”,并题词:“北望雁门千里近,长城锁段万峰青。”
数千年来,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断着晋冀豫三省间的交通往来,只留下八条穿越太行山沟通晋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古人称之为“太行八陉”。其中的第五陉——井陉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在这条线路的山西一侧留下了两个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和固关,二者一北一南互为犄角共同扼守着井陉西口,守护着山西的东大门。早在秦汉时,就曾在此设故关,主要是防御来自东面的威胁;明在故关的西面又建新关,叫固关。所以当地人说“固关没有故关古,故关没有固关固。”固关作为明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它是在中山国长城基础上建起来的。中山长城修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已有2374年的历史了。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京畿藩屏”。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故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固关长城依山逶迤,地势险要,与著名的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要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吕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固关古城,有正城一座,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座,翁城墙一道,瓮城建在正城之西。瓮城由固关城楼(又称西门),翁巷和驿道城楼组成,瓮城即建在正城外的月城。瓮城上的城墙和道路分别由清一色的石灰石砌筑而成。
固关城楼坐西面东,南临护城河,北依悬崖峭壁。西门城墙高10米,长20米,宽7米,雄伟高大。城楼面阔五间,是柱梁结构的重檐歇山瓦顶建筑,从木梯爬楼通向顶层,可俯瞰关前胜景。驿道城楼坐西面东,城墙高10米,宽8.5米,与南、北两翼长城相连,是古时来往固关的必经之道。
固关古驿道是秦统一六国后修建的秦皇古驿道之一,是扼守太行通往晋冀的交通要道。此驿道是最具特色、最完整的路段,全部由青石铺砌,石面上有两道清晰的车辙沟槽,宽10厘米至15厘米,深5厘米至10厘米,可见证历史的久远及当时的繁华。
位于古驿道之上的瓮城,足见古人的智慧。作为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依山就势用青石砌筑为弧形,若有敌军前来攻城,便将城门打开,把敌军引入瓮城之中,迅速将城门关闭,在长城垛口埋伏的将士居高临下,用滚木、擂石、弓箭攻打敌军,使敌军无力还击,只能束手就擒。
历史上的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相传,明末李闯王带领义军攻打北京,路经此关,攻城未克只好拨马回兵,取道宁武这才攻进北京。李闯王离开固关时,留有“此关插翅难飞”的叹语。
固关城内及周边还建有西峰洞、关帝庙、奶奶庙、观音庙、皮张庙、药王庙、真武庙、魁星庙、文昌庙、三官庙、马王庙、龙王庙、河神庙、十殿阎王几亭台楼阁,几乎构成一座小皇城。
固关城堡所在地平定县新关村村民,据考证都是昔日守关将士的后裔。作为古时的军事要塞,曾历经破坏损毁,但残存遗迹仍能展示当时固关城的巍峨壮观。沧海桑田,如今古道无言,马蹄声远,但游走在固关长城,仍然能感受到固关长城昔日的战火和喧嚣,感受硝烟弥漫时留下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