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导演黄建新的老电影《背靠背,脸对脸》时隔27年在主席回顾单元与观众见面,他也来到影院和观众进行现场观影与交流。
“导演加油”!电影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鼓掌为黄建新导演加油。巧合的是当天也是黄建新导演的67岁生日,由他执导的献礼建党百年的影片《1921》片方也发布了“赤子心”导演特辑,以这种特别方式向这位第五代导演的重要代表致敬。
除了《背靠背,脸对脸》外,黄建新的其他电影,也始终映射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与黄建新导演十年前的作品《建党伟业》所呈现的磅礴恢宏不一样,《1921》里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建构于历史真实之上的艺术真实。细节的真实感,是这部影片颗粒度和质感的重要依托。
电影里的毛泽东到达上海后,湖南老乡李达请他吃饭,李达很自然地讲到了“新公司要开张了”,预示着党的成立。这一表达与1948年毛泽东寄给李达的信形成了关联对照。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对此评价说,“在历史正片中,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都非常重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是十分考验创作者。而合理的艺术想象,能巧妙地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前后呼应”。
在拍摄过程中,细到《新青年》杂志放在桌上的每一期和剧情时间能否对得上,连看不见的内页都得确认,再到印刷厂的机器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黄建新都会亲自检查。经得住历史的推敲,方能有走进观众内心的自信。
再比如影片中,李达讲起了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当他最后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时,他和爱人王会悟都哽咽了。这是当时国人内心痛楚的真实写照:激越的排外情绪代替不了国贫民弱的现实,爱国者们只能另寻新路。
在导演特辑里,饰演李达和王会悟的黄轩和倪妮都说在这个片段受到了黄建新的感染,而黄建新则说是受到了演员的启发。一个好的剧组就如同一所大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所有的人相互成就。
黄建新导演以导演或监制、编剧身份创作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探索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创新模式,如果说《建党伟业》多是将人物描写蕴含在历史叙述中,那么《1921》中的人物则聚焦感更强,在历史细节中的情感流露更加突出。黄建新说,可能多年后我们已经记不住这个电影了,但是可能会记住在《1921》里,毛泽东在上海滩激越的跑步镜头。
此外,电影选取1921年作为横截面,在史实基础上引入日本和欧洲的叙事视角,创新性地以李达作为主线人物之一,叠加谍战、动作片元素,展现出了建党前后惊心动魄的历程。《1921》的联合导演郑大圣直言:“黄导到现在还充满着激情好奇和探险的心劲儿,还在尝试和探索主旋律新的可能,真的是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