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勒敖”,哈萨克语音译,意为“抒怀”“抒情诗”“启示歌”“宣叙调”,是一种由一人以冬布拉自行伴奏,坐着(后来有站在舞台上)用哈萨克语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其源于宫廷中御用文人用以歌功颂德的赞歌,前身为公元5至6世纪已流传于民间的萨仁与阿萨阿塔亚克吉尔,到13至15世纪形成较为成熟的托勒敖艺术。据传阔尔库特、克尔布哈等人都创作过托勒敖,阿山·海戈等历史上著名的弹唱家创作、演唱的托勒敖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后来托勒敖体裁又成为了书面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被阿肯们记录整理,由吉尔奇、吉绕们按照一定的曲调演唱。到20世纪托勒敖成为哈萨克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托勒敖得到普及、提高,其题材新颖,音乐丰富,形式活泼,在草原上各种聚会中都有托勒敖的表演,同时被搬上舞台。
哈萨克族托勒敖的内容多为歌者或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观察而引发的抒怀,往往有情节、有故事。规模适中,体态与诗歌相仿,唱词基本不分诗段,每句七或八个音节,韵律、押韵比较自由。其唱腔以传统民歌为基础,没有固定曲调。音乐结构有单曲体,也有多曲体。音乐主要是以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音域多在一个八度之内。常见自由散板式节奏和“紧弹慢唱”的伴奏形式,旋律简洁而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