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每日一曲·桂林渔鼓 | 《二姐做梦》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07-15 15:50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的民间说唱艺术,以其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也是广西的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明末清初、民国期间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此后桂林的一些堂馆也请来民间渔鼓艺人开本唱书,深受民众喜爱。20世纪30年代,桂林渔鼓代表人物王仁和向原湖南祁阳渔鼓艺人和桂林兴安的渔鼓老艺人学习渔鼓,在掌握渔鼓基本曲式唱腔的基础上,又发挥自身艺术素养对渔鼓的艺术潜质进行了充分挖掘,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渔鼓音乐的基础上,广为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元素并创造了南北路和多变的板式变化体。

桂林渔鼓传统曲目多为中、长篇,经典的传统曲目有《水浒传》《隋唐传》《天宝图》《万花楼》《玉带记》《蓝丝带》等5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桂林渔鼓在创作上加强了时代性,多为反映现实题材,曲目短小精悍,艺术形式得到提升。1953年初,王仁和创作并演唱了桂林渔鼓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并成为其代表作。他随后创编并演唱的作品《水上抓匪》荣获广州军区文艺汇演五项大奖。其他本地作者创作的优秀曲目还有《五分钱》《二姐做梦》《雷锋送钱》《心红志壮》《热血金穗》等。其中,《心红志壮》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李侃创作的《热血金穗》参加国家级曲艺大赛并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众多优秀作品的广为传唱使得桂林渔鼓名动四方,逐渐流传到桂北、桂中、桂东等地。这种通俗易懂、短小精炼的表演形式广受全国各地及外国友人的喜爱。

2014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 4134ZXH

责任编辑: 4134ZXH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