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临清贡砖:曾“撑起一座皇城”,今迎来工艺振兴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07-26 18:59

在中国史学界,有“水上漂来的北京城”一说,雄浑宏伟的紫禁城与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发达息息相关。其中,宫殿城池营建所需的贡砖主要来自运河沿线的一座城市——山东临清

为什么选中“临清砖”?

临清贡砖:曾“撑起一座皇城”,今迎来工艺振兴

“北京的城,临清的砖。”可以说,一块砖的“进京路”谱写了一座城市的“成名史”。

从1406年起,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大兴土木,临清烧制的城砖被钦定为贡砖,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此后,北京皇城的陆续修缮与增建也一直延用临清贡砖

为什么选中了临清砖?

一方面是临清独特的“莲花土”。所谓“莲花土”就是切面由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构成的土壤。因为黄河冲积而形成的这种淤积土,土质粘沙适宜,细腻无杂质,其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

此外,傍临运河、交通便利也成了临清独特的优势。据介绍,当时,除了专用运输船之外,朝廷还规定路过临清码头到京城的其他漕运船只也要“义务捎带贡砖”,如有违者就会遭受重罚。

临清贡砖:曾“撑起一座皇城”,今迎来工艺振兴

一时间,临清城在大运河两岸的砖窑多达190多座,参与烧窑制砖的固定工人多达9600余名,“临时工”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当时的临清成家家户户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临清贡砖的产业链之中。

独特的烧制技艺

据《直隶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在明代“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其烧制工艺十分复杂,要经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培烧、洇窑、出窑等20余道工序——“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细筛后,选出没有杂质和颗粒的精土放入池中,用水浸泡。浸泡一年后,再过滤出细泥膏,经过踩踏去除泥内气泡。然后,经过“醒泥”“摔泥”,放入铺布的砖模内,以板拍打,用铁弓刮掉多余泥浆,制作成坯。制作好的砖坯还需放置整齐进行凉晒,干透后方可装窑焙烧。装窑后,一般用豆秸或棉柴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然后出窑。

临清贡砖:曾“撑起一座皇城”,今迎来工艺振兴

“以前,在凉晒砖坯时,工匠要在上面盖上戳印,标明烧造年代、督造官员、窑主和工匠姓名等,便于日后的工程监理。”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清贡砖烧制每一道工序都既考验体力又考验技艺,比如制坯环节,一块泥料就重达七八十斤,扣坯时必须一次扣满整个模具,四角四棱都要填满、填实,不能留下任何缺陷。

据介绍,现今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及各城门楼、钟鼓楼等所用的临清砖比比皆是,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其他地方难以比肩的。

迎来转型新发展

史料记载,清朝末年,随着官吏层层勒索,窑户及工匠负担逐渐加重,同时政府采购又难以为继,临清砖窑逐渐走向沉寂。据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北京故宫、天坛为代表的古建筑进行维修,相关部门按图索骥前来购买临清砖,但无一例外都无功而返。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及各地积极发展旅游业,进入新世纪,临清贡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清贡砖:曾“撑起一座皇城”,今迎来工艺振兴

时隔百年后,临清贡砖重新走出一条传统工艺的振兴之路,再次进入故宫;临清当地亦打造兴建贡砖文化产业园,兼具贡砖研发成果发布、研学培训、贡砖产业拓展、贡砖+乡土文化旅游休闲、非遗保护6大功能,延伸了产业链条,开发了砖雕和文创产品,设立了研学游基地和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等。2013年大运河申遗期间,临清贡砖及相关产品用于大运河临清段修缮,并出口到韩国、日本;2015年,当地与故宫签订供货合同,同时与国内多家皇家园林等形成合作关系。近年来,还把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等非遗技艺深入农户,进行砖雕产品初加工,增加了农户收入。目前,当地年生产贡砖1200万块(折合数),吸引周边100多名贫困户学习技艺,极大助力了乡村振兴。

(图片均由王蕊拍摄)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