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儿童剧《荡起双桨》已有两年多了,今年此剧入选第十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新创作大型剧目评比展演,且在笔者家附近的剧院连演两场。如此好的机会岂能再次错过。笔者特意带上儿子去观摩。看完演出,儿子在回家路上接连问:“毛豆豆后来怎样了?他们的船校现在还有吗?……”儿子正上五年级,与剧中孩子的年龄相仿。面对他的认真,我知道这部剧已经打动他了。一部儿童剧是否成功,它的目标观众——孩子们的态度很关键。
儿子最喜欢剧中师生间发生的温情故事,喜欢有理想、有爱心的林一燕老师和调皮善良的毛豆豆等同学,还喜欢舞台上那极具地域特色的湖船学校和划来划去的小船。这也是这部剧表层最动人之处。进一步由表及里,教育是双向的这一教育真谛以及教育扶贫的主题思想犹如这部剧的中流砥柱,铸就了这部剧的精神灵魂,确立了这部剧的文化品格。
这部剧不单单只是反映儿童教育问题,编剧为其注入了师生彼此为桨的教育真谛。剧中的毛豆豆是孤儿,张小柔腿有残疾自尊心强,于小飞常遭酗酒父亲家暴,王大富家境较好却胆小没主见,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与问题。志愿来湖船从教的年轻女教师林一燕,用爱和耐心融化了他们内心的坚冰,赢得了他们的认同和喜爱。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暖心的儿童教育剧。但剧中甫一开始就通过林一燕怕水等细节,不断织造着林一燕身上的戏剧悬念:她过往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坚决要来湖区从教?随着剧情推进,林一燕的心理伤痛被逐渐揭开,她带着对弟弟溺水而死的自责心理,为兑现对李奶奶的承诺而来,却也在对孩子们施与爱的过程中被治愈了心理创伤。教育是老师用爱引导孩子成长、治愈孩子伤痛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回馈老师爱与关怀、帮助老师完善自我的过程。桨是双的,师生彼此为桨,教育才能发展,人生才能走得更远。这种对教育真谛的深刻理解,使这部剧超越了只反映孩子问题的儿童教育剧,具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思想标识。
这部剧并没有止步于表达教育真谛,它还通过湖区教育的变迁,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乡村基层教育的巨大发展,展现出乡村教育扶贫的巨大成绩。硬件上,微山湖区的湖上学校从几艘小船发展成有几间教室的大船,再到最后建立陆上学校,教室更加宽敞明亮,还有了能让孩子们跑步打球的操场。软件上,以林一燕为代表的年轻教师让湖区的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她们愿意留在湖区,为湖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用爱引领孩子们成长。这些变化背后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对乡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持续重视和支持。以此,此剧具有了书写和记录时代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是对主旋律文艺创作的一种践行。
编剧王娟注意将宏大叙事融于微观叙事之中,在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过程中间接表现主题思想。换言之,主题表达与故事叙事绾结在一起,“爱的双桨”故事作为明线贯穿故事始终,湖区教育发展作为暗线为明线发展提供一种背景,支撑明线故事展开。剧中的戏剧性冲突主要围绕着林一燕的“留”与“走”进行构建。开始时,林一燕坚决要留在船校,而学生、秦校长、父母却千方百计想让她走;后来,林一燕因克服不了怕水心理而主动要走时,学生、秦校长却又千方百计挽留她。编剧在着力凸显林一燕和毛豆豆等学生间的斗智斗勇时,也写出了毛豆豆等学生对林一燕的不同态度;林一燕在来湖区从教方面与父母的分歧;秦校长面对林一燕来船校时的欣喜与顾虑;林一燕怕水却又想尽力克服的心理挣扎……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中人物自身、之间的矛盾性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人物形象也在一个个戏剧冲突中被成功塑造出来。不仅林一燕、毛豆豆、张小柔、于小飞、王大富等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秦校长、李奶奶、犟婶儿、小飞爸等次要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秦校长富有理想、甘于奉献,李奶奶慈爱、无私,犟婶儿不怕吃苦、善良淳朴,小飞爸借酒浇愁、知错就改,编剧没有着墨很多,仅通过几句对话、几个动作就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儿童剧《荡起双桨》创排至今,已经收获多项荣誉,并接连参加了第七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第十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戏剧展演。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此剧在行业内的被认可程度。儿童剧,作为一种专门面向儿童观众的戏剧种类,在特别强调现场感、互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唯有此,儿童剧才能担负起寓教于乐的戏剧功能。依据笔者粗浅的理解和观察,《荡起双桨》在这方面可谓实至名归。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剧会让更多的孩子在开心观剧中被打动、被引领,收获知识与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文中图片为《荡起双桨》剧照,由济宁艺术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