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歌剧人才发展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07-28 17:28

7月27日,第三届“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在深圳龙岗文化中心举行。此次论坛打破了单一领域的思维局限,以“从课堂到舞台”为着眼点,以中国歌剧为立足点,关注高端实用型声乐人才的塑造与培养。

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黎光,作曲家印青,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梅,指挥家、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李心草,导演、表演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歌唱家、福建歌剧舞剧院院长孙砾,歌唱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艺术总监雷佳,歌唱家、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宏伟,歌唱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石倚洁等众多业界专家参与此次高峰论坛。他们均是与声乐相关的各艺术门类顶级的权威代表,专业领域不同,眼光与视角也独具特色。各位专家共聚一堂,讨论的议题理论关联实际、目光放眼海内外,兼顾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艺术性与大众性。

乐评家、《人民音乐》副总编辑张萌主持了本次高峰论坛。论坛按照专家不同领域分为三大板块:理论作曲专家板块,指挥、导演及院团领导板块,歌唱家及歌剧表演艺术家板块。各专家纷纷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发表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歌剧人才发展

第一板块专家发言

在第一板块中,王黎光在中国乐派的大视野下,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代声乐人才的培养,同时提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把中国声乐发展起来,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居其宏作为音乐理论家的资深代表,常年深耕于中国歌剧的研究。他指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家一定是歌唱家,但歌唱家不一定是表演艺术家。中国民族歌剧既注重外在形象,又注重内在气质。同时他认为,学习美声唱法的人要唱好民族歌剧,必须向戏曲学习,这样才会有中国味道。

印青以作曲家的眼光指出,歌曲创作与歌唱人才的成长是相互促进的,一代代作品长江后浪推前浪,同时伴随了一代代声乐人才的不断成长。中国的歌声要体现出中国人的独特情感、独特气质,才能走向世界。

理论家萧梅以其精深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指出当代音乐学研究与声乐发展出现脱节的实际情况。她引导大家回顾上世纪50年代“土嗓子”与“洋嗓子”的争论,以及关于“原生态唱法”的思考,指出当今舞台上传唱度最广的“民歌”与真正的民歌已经相去甚远。课程设置方面,她提出,目前专业音乐院校里与传统音乐有关的课程已寥寥无几。萧梅强调,传统音乐是现代声乐人才培养的基石,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必须进入当今声乐人才培养的课程,认为“当代声乐人才的培养不依靠跨学科的通力合作是难有远景的”。

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歌剧人才发展

第二板块专家发言

第二板块由指挥家李心草开场。他从回顾自己与歌剧结缘的经历出发,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天赋固然重要,勤奋更为重要。台下做足功课,平时积累到位,才会有舞台的精彩绽放。

陈蔚长期活跃在歌剧排演及教学第一线,对于当今歌剧演员的要求有着宏观立体的视角。她对声乐人才尤其是歌剧人才提出了“三严三责”,即:严格、严谨、严酷,对作曲家负责、对人物负责、对歌剧事业负责。陈蔚特别强调,歌剧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必须心无旁骛,禁得住诱惑。

孙砾作为院团领导,为青年声乐人才如何从校园进入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学生必须提前感受社会,不能到了工作岗位再适应。在校学习过程中,要提前规划自己,同时学校还要与专业院团、单位做好衔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歌剧人才发展

第三板块专家发言

第三板块汇聚雷佳、王宏伟、黄英、石倚洁四位歌唱家和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在西方歌剧的舞台经验、中国歌剧表演及歌剧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石倚洁与黄英浸润西方舞台多年,以自己深刻的认识和切身体会谈了欧洲歌剧艺术的传统与得到的启示。两位歌唱家一致认为,歌剧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作为歌剧演员随时要有危机感。石倚洁说,学生从学校走到舞台的这一步很难,想要成为演员要跨越巨大的鸿沟。结合自己的学习历程,他总结说,完成蜕变的途径一是参加比赛,把比赛当作展示自己的机会;二是多积累作品,多储蓄能量,这也是他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

黄英认为,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储备足够的能力,要秉持着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态度,严谨、虔诚地对待自己的专业。

此外,中国声乐艺术的代表雷佳和王宏伟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中国歌剧表演及人才培养方面。王宏伟以自身出演的多部歌剧为例,总结了民族歌剧的表演经验,同时从院校领导的角度阐述了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台词、表演等相关课程,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跨学科课程的建设。

最后,雷佳作为“深圳声乐季”的艺术总监,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对专家发言表示深切认同。同时,她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歌剧传承方面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在艺术传承方面深入了解中国歌剧的精髓,做好演员的必修功课;在精神传承方面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准确传递给观众,并在守正的基础上做符合时代的创新。而后,她还提出演员必备的综合素质,就是一方面应该突破唱法的局限,一方面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歌剧舞台凝练人生百态。中国的歌剧演员要始终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以传统音乐为自己表演的源头活水,不断从中汲取能量。”雷佳说。

与会专家以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从不同方面立体全面地剖析了时代对当今声乐人才,特别是歌剧人才的全方位要求,体现出前辈对当代的声乐人才寄予的殷殷期望。

据介绍,“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举办3年以来,一直为中国声乐的发展把脉问诊,并引领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走向,为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实践。如果说“深圳声乐季”的比赛、学习环节是要让科学的、专业化的声乐概念深入人心,用与时俱进的审美理念提升参与者的认知,那么“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便是声乐艺术多领域专家各抒己见,跨专业互相学习并且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顶层的理论一经形成,便可以通过比赛、学习、舞台实践活动,通过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声乐人才一层一层向下传达与扩散,最终辐射、传递到基层。

中国声乐艺术要成为人民喜爱的、生命力旺盛的艺术形式,一定是符合中国人民审美的、与历史传统有机连结、传递中国精神的艺术形式。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传统与现代博弈角力之际,声乐艺术各领域专家以敏锐的洞察力、高瞻的眼光、强大的执行力推动了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并以“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为契机,为中国声乐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由深圳声乐季方面提供)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