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开端,如何开好步、布好局、走好路,顶层设计和方法路径至关重要。基于此,西安美术学院致力于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清形势,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审视自我,以更加前瞻的思维追求卓越。勇于挑战,坚持不懈聚焦核心关键难题。解放思想、突破藩篱,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把准教育发展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统筹实施各类“战略”工程和“行动”计划,面向国家和地区需求,更好发挥美育作用,从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上构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西安美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以及陕西省教育大会精神,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战略任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面临又一次重要考核。我们希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用美育精神铸造中国风格,用美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创建一系列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汇聚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启西安美术学院新征程、构筑新高峰,助力陕西乃至中国高质量教育新体系。
未来五年,西安美术学院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作研究国际化一流美院”建设。完善优化各层次人才培养和现代化教育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职工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中国西部美术高地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学院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锚定改革发展方略之后,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有四点需要着重关注:
第一,强力打响品牌意识,全面构建“五名”战略
全面宣介“名家”系列
名家包含了大师、大家。他们为西美72年的发展历程书写了辉煌。人们认可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院今天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排名,都得益于众多先生的优秀作品。这些名作彰显了西美力量,讴歌人民、影响时代,推动中国美术发展。
在打造“名家系列”过程中,我们会陆续集结著名教授、学者,还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带头人,依托不同层次,在国家美术平台线下线上同步展出作品,向全社会乃至世界展现西美创作风采。同时,美术史论系将以“1对5”的方式组成团队,针对展前、展中、展后各个环节,对每位艺术家进行跟踪报道,在多元平台有步骤、有计划、有想法地推出我们的大师和大家。
深入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不是称号,是才华。一流美院一定有名师!名师有爱心、有责任、有智慧、有学识、有耐心、有精神、有公正之心。西美发展历程中,无论在哪个时期,总有这样一群人,在教育教学、创作研究领域,坚守耕耘,培育英才。他们是脊梁,是学生心中的路标和明灯,永远立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指引方向。无私的爱是名师的灵魂,高度的责任感和广博的知识是名师的基础。名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反思、勤于超越,不断吸取新方法、新理念、新结构,做艺术创造的典范。名师不仅有渊博知识、精湛技艺,还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的探求精神、饱满的创新激情。学生喜爱、名作流传、社会认可,这就是名师。
持续加强“名生”培养
所谓“名生”,是指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学院发展得益于名家的伟大作品,收获于名师的春风化雨,还需名家引领英才、名师教化名生。这是学科影响力的重要体现,特色彰显学生毕业后,会走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无论他(她)去哪里发展,都是西安美院培养的,伴随一生。因此,以本为本尤为重要。
美育教育是普及性的,名生需要个性培养。针对有艺术潜力、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学生,我们将进行跟踪培养,将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实施“2+2”“3+1”等培养模式,只要学生画得好、设计得好、研究得好,就有机会在本科的后两年时间被推荐到国外深造,帮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创作作品、提升影响。学生毕业后,我们还会全面开展跟踪扶持计划。每年在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中选拔30—50位,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创作,了解这些学生在国际上的哪所高校、哪个机构,去向是哪里,在哪里深造、哪里就业,艺术创作方向是什么?希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通过跟踪扶持,更好地面向中国、走向世界、丰富阅历、提高审美、作品辈出。未来可以将这些“名生”请回母校,提升影响,教书育人,形成良性循环。
精心打造“名作”品牌
作品是美院的核心、立身之本。西美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影响都得益于前辈们创造的名作。它是最终彰显西美力量的“金名片”。美术是造型艺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扎根时代、反映人民、鼓舞民族、温润人心、一生不忘的作品,就是名作!名作是时代前进的旗帜,影响几代人。用名作弘扬西美的办学育才理念,用名作打动人心,用名作礼赞中国,用名作感动世界。名作的引领至关重要,靠作品立身,没有名作一切都是空谈。规划未来五年的创作方向,思考什么作品更能表达情感、打动人心、反映时代、为国贡献。用名作凝聚起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鼎力构筑“名校”辉煌
西美始终扎根社会基层,拓宽美育实践;立足红色经典,传承延安文艺;美术助推扶贫,协力全民抗疫;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名校不一定有大楼,但一定有名家、名师、名生、名作。他们潜心专业、卓越创新、为人师表、百年树人,引领莘莘学子奔向梦想。名作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感动中国、影响世界。
刘文西 祖孙四代 国画 119cm×97.5cm 1962年
马改户 丝绸之路 雕塑 315cm×21cm×40cm 1987年
第二,以本为本励志维新,开启人才培养新时代
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常态长效化建设。结合“双万计划”和“四个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人才培养亮点,打造国家一流精品课、慕课。
重点加强高质量本科教育改革,牢固把控“四关”:入口关、造型关、培养关、声誉关。
入口关。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追踪优质生源地及生源学校,精准、科学、高效选拔人才,持续拓展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科学制定招生试题五年规划,避免循规蹈矩、闭门造车。持续更新试题类型,优化试题设计,从偏重专业技法的“应试型”选拔,逐步转变为考核“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能力型”选拔。
造型关。美术学院,造型是根本。针对造型关,不断攀新高。本科培养期间,完成大石膏素描、人体素描、速写、书法、毕业创作等“五个考试”,达到造型过关、色彩明确、创作独到。
培养关。除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外,区别于通识教育和通识培养,从普及层面上升到精英层面,设立“精英”模式和“智能化”模式,点对点培育优秀人才,审美独到、眼光开阔、凸显时代。
声誉关。每年跟踪30—50位本科毕业生,关注新动向、新想法、新成绩,并及时报道反馈。在条件成熟时遴选部分优秀毕业生进行资助,让毕业生深切感受母校的关注、关怀、关爱。铺设毕业生走向“名生”之路,在国际国内施展才华,为人生高地打下基石。
第三,使命引领评优促新,开启学科特色新征程
依据修订印发的《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高标准选定学科带头人,做实学科点,系统推进学科二级管理,着力解决“虚学科、实专业”的实际问题。要依据学科规划层级、绩效、目标、内容,科学合理分配学科建设经费,动态评估立项项目。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创作,严把毕业论文出口关,启动实施导师的动态管理机制,适当调整导师年龄限制,积极稳妥做好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充分激发研究生导师队伍育人育才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内驱力。尤其明确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首先,硕士培养方面,全力激活“四强”:专业强、能力强、创新强、应用强。
专业强。硕士生在专业技能上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表现造型游刃有余,传达理念驾轻就熟,抒发自身对艺术创作及实践的感悟,现出本研究领域国际国内前沿水平。
能力强。构建能力导向、广博专精的知识结构。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具有发现问题、梳理文献、总结归纳、创作表达的综合素养,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全面认识,满足从实践到理论,特别是应用实践、社会需求,以及不同行业对美的需求,能透彻反映本质理论,深刻传达独到见解。
创新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超越是新鲜的艺术血液。作为硕士,发展创新驱动能力,学习专业、学习他人、学习社会、学习国际国内艺术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应用强。应用强是培养硕士的关键。创作作品服务社会、应用生活、回归生活。让绘画提升美育,让设计提高品质。
其次,博士创新实现“五个目标”:艺术为根基、融合多学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体系。
艺术为根基。美院讨论的所有问题,无论造型、色彩、形式,还是审美内涵,都以艺术为根基。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以“美”为中心范畴,不光涉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还包括“美”的思想、“美”的延伸、“美”的升华。
融合多学科。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甚至经济学都和我们有关。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积极探索它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还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发现新问题。问题就是目标,发现问题是研究能力体现,激发发现问题的路径、思维和习惯,更是博士培养的关键。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田野考察,清晰掌握美术专业学术史,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国家及地区文化发展方向,梳理新思路、把准新动向、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新观点不是孤立、片面的个体,是专业共有的认知。基础研究、实践积累、学术博弈、观点争鸣,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站得住脚。新观点一旦被普遍认可,就可以指导实践,树立学术标杆。
创造新体系。学术体系是揭示学科对象本质的谱系;艺术点线面语言表达是话语体系的理论知识。博士生不仅要梳理完善自身话语体系,还要力争建构本学科学术体系,深挖钻研、以点带面,覆盖艺术发展规律,创造和而不同的体系,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关注。
李习勤 社干会上 版画 41cm×70cm 1962年
第四,推动“双高”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研创作质量
以推进学院“高原”“高峰”及“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全面推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尤其注重全面优化结构,着力提升品质,建设卓越拔尖的教师团队。
积极提升教师“三种能力”:能画、能说、能写。说到“能”,首先要剖析“能”的含义。它不是形而下的技法技术、造型基础,而是形而上的审美内涵、艺术精神。能是能力、才能、胜任的象征。能者是指有本领、有才干、有恒心的坚毅者。对美院教师来说,“能”有高度、有水准、有体系。
能画——一人一品。专业教师首当其冲。“能画”是专业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实践的第一步。没有“能画”,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理论教师责无旁贷,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光要能画,还要懂画。脱离实践介入的理论研究,就好比纸上谈兵、徒托空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除了“能画”,还要独具风格,也就是“一人一品”:一人一个味道、一人一个风格、一人一个特色。明确创作的“高峰”在哪里、新时代的卓越代表在哪里、区别于其他艺术流派的风格又在哪里。深入生活、扎根时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积累和探索,明确创作兴趣、丰富创作题材、梳理创作体系、形成创作特色。超越形而下的造型技法,追求形而上的艺术精神,站在国家文化发展层面,思考美术问题、打开国际视野、描绘大美中国。
能说——一言一论。能“说”是有真理、有想法、有学说、有独到见解的说,是以实践方法论为维度,从形象思维到系统整合的过程,是对实践创作的提升和表达。熟悉研究领域,将创作和实践结合,不照本宣科、言之无物。从实践中挖掘经验,在创作中寻找心得,不断提升艺术性、逻辑性、系统性。从审美层次、精神层次,把引领时代、高雅风尚、真善美的学理和能力传递给学生。将自身对艺术和美术的理解升华到学理高度。能“说”也对应四个字:“一言一论”。所谓一言一论,是观点独到、见解独特,不满足行业熟知的基础理论,不流于学科公认的见解主张;是善于讲、精于讲,讲得有道理、讲得有学说、讲得有方法、讲得有新意。
能写——一文一味。文字是在实践和语言基础上更具高度的概括总结,可以表达传承,成为流芳百世的符号。文字的转化是从实践创作提升到理论体系的过程,是从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是自发、自觉、自维的过程。只有通过“写”,把艺术实践和语言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字,才能把艺术实践和思想语言提升为理论,把形象思维逻辑化、总结化,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体系。这就是“一文一味”:一个文章一个味道。通过文字传递叙述、表达描绘,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能画、能说、能写”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接下来,是“三个不重复”:不重复前人、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
不重复前人。前辈大师影响了中国美术格局乃至世界美术发展,我们要继承他们,但不能一味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一味地模仿,会失去自己的体系。
不重复别人。“别人”是谁?除自己外的名家、名师、同行、朋友、甚至学生,都是别人。美术学院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创新传承是重要任务。培养对国家有用、能够走向世界、彰显西美特色、代表中国美术发展高度的优秀人才,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在学术交流碰撞上、在和国际国内艺术流派对话中,持续探索、勇于超越。这是艺术发展的重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不重复自己。我们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研究,多少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它是不是始终一成不变?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形成体系?创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焕发新面貌、阐发新主张、建立新体系,传承西美基因、追求卓越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美术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贡献智慧力量,将西美精神传播到中国美术界,这是西美风采,也是西美力量。
“三种能力”和“三个不重复”是教师的“六要素”,既有坚守,又有创新,既有吸收,也有输出。有这样的师资队伍,学院科研与教学一定能再攀高峰。
综上,助力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坚持美美与共,激活文化创意,驱动社会创新,依靠特色办学、服务社会和国际合作,不断积累创新超越能量,全面打响名校品牌塑造战,构建以美育人和以精品美术创作弘扬中国精神的新格局,就是我们为美好明天确定的发展愿景,需要所有西美人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共同奋斗方可达成。
杨晓阳 丝绸之路·陕北纪行 国画 200cm×1000cm 2014年
特邀作者: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TOM2022-06-07 10:3306-07 10:33
盖世汽车网2022-06-07 10:3106-07 10:31
TOM2022-06-07 10:2506-07 10:25
TOM2022-06-07 10:2506-07 10:25
TOM2022-06-07 10:2406-07 10:24
TOM2022-06-07 10:2406-07 10:24
TOM2022-06-07 10:2406-07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