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按照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服务企业月”活动要求,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管理委员会近期开展了系列服务企业活动,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诉求座谈会、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政府贷款贴息补助,打造“人才、双创、智慧、文旅、诚信紫陶”,实施数字紫陶综合应用项目、着力培训紫陶人才队伍等一系列帮扶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让紫陶园区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推动建水紫陶产业更好发展。
深入企业察实情,送政策温暖企业
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把开展“送政策、解难题、办实事”“服务企业月”活动作为加强企业服务,增进企业情感交流,倾听企业诉求重要工作高位推进,确定服务主题、制定“服务企业月”活动工作方案,落实服务责任,在分管领导、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管委会领导带领下,园区全体干部职工带着真诚和热情,深入园区381户重点紫陶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和诉求,聚焦企业的实际问题,收集了企业提出的问题82条,通过梳理,主要为贷款支持,政府贴息贷款补助、人才引进、培训等问题。目前,逐一得到协调解决,送去了政策温暖、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对接需求搭平台,多举并措解难题
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通过调研走访后梳理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受疫情影响生产运营资金短缺的企业不在少数。为打破企业融资瓶颈,加大对紫陶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牵头与农商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举办了“建水紫陶产业扶持座谈会”,针对紫陶企业提出的自建房贷款难、紫陶企业融资难、企业流动资金难等问题,金融机构结合产业需求灵活调整金融政策,积极强化政策金融支持,通过政府搭桥,开展多形式银企精准对接基础上,推行了“紫陶贷”。为园区内从事紫陶生产、批零售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自然人共431户融资贷款2.25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13862.57万元、“紫陶创业园区”建设贷款1010万元、紫陶制作贷款2239万元、紫陶销售贷款5368.93万元。解决了建水紫陶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同时,按云南省政府支持文旅企业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加快转型发展相关举措,给予4家重点紫陶企业政府贴息贷款补助17.7万元,第三批政府贴息贷款补助正在审核中,助推了紫陶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办实事,精准帮扶促发展
针对企业困难诉求和人才匮乏困难,以人才、双创、项目、智慧、文旅、诚信建设为抓手,成立紫陶营销中心、国际陶艺家合作交流站、紫陶非遗传习馆,上海交大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提升紫陶品牌形象。打造“人才紫陶”。依托红河学院等四个实训基地批量培养紫陶人才,采取“请进来”模式,引进国内外书画艺术大师、现代雕塑大师、陶艺大师到建水参与制作精品紫陶,组织紫陶从业人员参加各地举办的各类培训,邀请上海交大教授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企业人员,推进人才双向流动。打造“双创紫陶”。完成建水县铭窑昌泰省级众创空间创建工作和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临安校区创业平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州级科技孵化器创建工作,开创紫陶产品发展新空间。打造“智慧紫陶”。建设O2O实体紫陶文化平台,实施“互联网+”紫陶发展战略,建设3个运营中心,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形成以紫陶街为中心,集紫陶电商、批发零售、文化创意等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创业示范区。2020年以来,通过网络线上销售紫陶产品17.5万余套件,销售额达1.65亿元,今年1月至6月,全园区2096户紫陶企业实现紫陶产值18.6亿元,建水紫陶知名度不断提升。打造“文旅紫陶”。挖掘建水紫陶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碗窑村、紫陶街等项目建设,丰富建水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促进紫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着力打造“陶在城中、城中有陶”文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诚信紫陶”。通过开展“紫陶专项检查”,发布“紫陶产业诚信发展倡议书”,建立企业诚信监管机制。成立建水紫陶营销中心,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加强市场日常监管,推进紫陶行业诚信建设。实施数字紫陶综合应用项目。为充分利用大数据推动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与红河州移动公司合作,启动了建水数字紫陶综合应用项目建设。投资450万元,建设建水紫陶园区可视化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千兆网、物联网、视频网建设以及陶土监测、数据统计、区块链溯源N应用,目前,完成建水紫陶区块链溯源平台和数字紫陶智能可视化数据统计平台建设。举办了“建水紫陶5G+区块链+XR数字化认证系统综合应用”等一系列讲座,为推动紫陶园区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化培训提素质,创新发展上台阶
为推动建水紫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院校在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及科研方面的学术成果助力紫陶文化产业发展。一是邀请陶瓷专家举办高端讲座。邀请清华大学李正安教授和云南大学吴白雨教授等为园区380多家企业人员开展了讲座,拓宽了企业设计人员创作视野,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二是开展了“非遗研修班”进园区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紫陶学院举办了“云南大学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水紫陶新工艺跨界创新设计研修班”。加强了建水紫陶人才培养,保护了云南传统手工制陶类非遗项目传承,提高了建水紫陶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管理人员实践创新能力,推动了建水紫陶产业更好发展。
下一步,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将把“企业服务月”的服务形式形成长效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定期调度,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建水紫陶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图片来源于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