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8月31日,第三界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此次艺术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倾力打造,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类的机器人艺术、加密艺术等方向,采用特邀作品加征稿的模式,且在征集作品中设立了四个大奖。吸引中、美、德等7个国家的60余位艺术家、艺术团队参加,汇聚了55件数字艺术作品。
据了解,“亚洲数字艺术展”已连续两届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作为全国开放时间最长、营业时间最晚的“深夜美术馆”(观览时间:10:00-22:00),北京时代美术馆始终聚焦当代先锋艺术,注重艺术与时尚,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方式,鼓励年轻人个性的自由表达,将艺术与生活融合,这也是本年度推出的第四个以沉浸式体验、交互为主的艺术跨界展,在暑期档为新生态群体带来艺术盛宴。
策展人邱志杰表示:“数字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先锋尝试,正逐渐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思考方式,乃至体验这个新世界的基本方式。”陈抱阳也表示,本次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采取的全球征集模式,使得展览的视野更为广阔,尤其是更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因此也希望将关注点放到青少年层面,将美育的概念引入数字艺术之中。
正如主办方所观察到的,近年来,数字与艺术的融合正在成为社会的新话题、新潮流,同时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人们生活体验的新领域、新方式。
据介绍,此次艺术展“亚洲数字艺术大奖”由沈京京获得,获奖作品为《奇点》。该作品是一个结合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和沉浸式声音设计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作品。灵感来源于艺术家身处于加速数字化世界的个人体验。艺术家通过设计一个去中心化的秩序,创造一个被遗弃和被遗忘的世界,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有机生命体与无机智能之间的关系。
《奇点》
“科技奖”获奖作品为《幻境时空》,该作品采用自主研发的实时无标定点动作捕捉技术,相较传统的穿戴动作捕捉服,只需3台移动设备(iPad或手机),就可在任意地点实时在线驱动虚拟形象。区别于传统现场演出,它打破时间与空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带领观众探索虚拟演出的新型内容形态与观赏关系。
特邀作品中,澳大利亚艺术家Liam Young的3件作品被展出:《机器人天空》拥有世界上第一次完全通过自主无人机拍摄的叙事电影镜头,艺术家将无人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探索,并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故事讲述工具和新的城市亚文化集合的催化剂。《首尔城市机器》通过以当代的城市首尔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机器的自主世界,带领观众思考个体与万物相联系。《星球城市》中,艺术家星球城市被设定为一座能容纳100亿人(相当于全球总人口数)的虚拟城市,为用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体验。
“艺术奖”获奖作品为《海豚湾》,灵感来源于海豚猎捕事件,该作品以血色海豚湾为主题,用海豚的悲鸣空间、太地町村民维系情感空间,爆炸式媒体空间等6个不同的视觉交互空间,介绍海豚湾事件的缘由,玩家控制虚拟角色,可在虚幻与真实的空间中行走浏览,当玩家走过湖岸,穿过湖底,最终来到海豚骨时,也能认识到整个事件的复杂与多面。
《海豚湾》
其他“艺术奖”获奖作品中,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白小墨的作品《进化》,用32台两轴机械臂,并给每台机械臂都安装了扩音器。艺术家介绍说:“曾经,我们驯化小麦和野兽。现在,我们驯化机器,控制、支配他们。在将自然逻辑输?机器的同时,我们也把技术逻辑带入生命之中。”《修格斯末裔的低语》作品,为艺术家通过Max/MSP/Jitter实时拾取,每30秒拍摄?张黏菌生长的照片,拍摄26小时并合成为3分钟的影像。
《进化》
“U19奖 ”由年仅11岁的少年艺术家张子瞻获得,他的作品《火星撞地球》,故事背景来自火星撞地球过程中火星人和地球人的大战,导致宇宙时空之门被重启,灵感来源于科幻世界。通过脚本描写与绘制,声音拟音与声音录制最终剪辑成声音片段,选择用激光与喇叭震动产生的震荡画面,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紧张的战况现场。
(配图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