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总有奇思妙想、灵机一动的瞬间:植物是否有感知?放大镜能否烤熟食物?人体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为了验证这些有趣的“脑洞”,追寻背后的科学真相,浙江卫视在8月14日推出一档奇趣实验类真人秀《嗨放派》,邀请李荣浩、魏大勋、王嘉尔、任嘉伦、陈飞宇等嘉宾,围绕植物、动物、生活、太空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主题,借助实验工具和指南,开展趣味科学实验。
《嗨放派》开播以来,豆瓣评分保持7.0以上,节目内容口碑良好,收获不同年龄观众的喜爱。“把儿时想做却没做过的都实现了”“知识点密集,日常原来这么有趣!”节目挖掘生活的细微之处,重新唤醒人们心中久违的求索欲与好奇心,采用各种创新思路,实现综艺与科学有机融合。
好奇心化作燃动力,创新打造沉浸式科学体验
好奇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对未知保持期待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源泉。科学历史的推进不乏惊喜和意外,充满对“微不足道”的关注。在一次泰晤士河上的乘船旅行中,詹姆斯·布拉德雷观察船头风向标得到灵感,深入研究恒星位移的细微变化,发现了地轴的章动;口袋里融化的巧克力,让珀西·斯本塞重新思考磁电管的用途,发明了风靡全球的家用微波炉。对微小现象的好奇是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探索科学的宏大宇宙,首先要回归质朴的求知欲,让日常生活成为知识场域,打造趣味性的科学课堂。
通过营造沉浸式科普环境,《嗨放派》将生活变成一本立体百科全书,为观众创新式再现科学求索、知识总结的过程。第五期节目将影视艺术与化学实验结合,重现了影视后期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电影营造特殊视觉效果的方法。实验中,嘉宾们将洗洁精、双氧水与色素混合,再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目睹了巨型云海喷薄而出的景象,不仅亲身体验了一把制作“实体特效”的刺激过程,也领会了化学反应的神奇魅力。
《嗨放派》化解科学知识教育的枯燥性,将实验新奇化、直观化,并对这些奇妙现象作详细的原理说明。“这些实验过程让我大饱眼福,对科学更感兴趣了!”,不少观众震撼于趣味实验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加深了对科学的憧憬。
兼顾生动奇趣与严谨准确,发现小实验之外的大视野
如何使书本里的知识“活”起来,让陌生的理论和数字变得可爱,是《嗨放派》内容创新的思考方向。节目通过安排嘉宾亲身操作实验,验证各种理论和概念,并邀请科学家进行原理指导,向观众证明了知识也具备可看性和生动性。
相信不少人都对时间产生过疑问:“一瞬间”“俯仰之间”等形容时间词汇,代表的具体时长是多少?时间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因此,节目组通过超高速摄像机,记录行人快速移动等现象的发生时长与真实影像。节目还设计“千米合唱”实验,让嘉宾探究如何在340米/秒的声音速度条件下彼此配合,完成同步歌唱。在科学家的指导和解释下,节目将无形化作有形,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在呈现科学之美妙的同时,也展现了知识本身从发现、提问到论证、归纳的严谨和不易。
《嗨放派》借助实验手法和科学理论,启发观众培养一定的辩证思维,脱离成见,重新认识事物。节目摒弃结果导向,不输送简单的知识要点,而从问题和现象出发,重视探索过程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节目里,嘉宾乘坐三吨冰船,却仅能在海水中行驶十几分钟的结果,出乎所有嘉宾的预料,也打破了大众惯性思维,让观众已有的知识框架得到更新。
“冷知识”亦有生活温度,科普综艺延续人文价值关怀
如今,科普节目层出不穷,以求索探寻新知,达成广泛传播是该类型节目的共同追求。《嗨放派》在内容策略上将“日常”作为切入点,引导观众关注熟悉的现实生活,在平淡里发现有趣,理性中寻找感性,更在陌生感和新鲜感之中营造浪漫。
作为响应时代号召的科普类综艺,《嗨放派》尝试在理论知识中挖掘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观察动物行为的实验向观众传递了“丰容”的理念,提倡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关注动物心理健康;奇趣“体检”让观众发现人体“冷知识”,探究人体潜能,呼吁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表达了尊重个体差异的主旨;航天想像之旅则展现了浩瀚宇宙的无穷魅力,赞扬了奔赴太空的科学家与航天员,更向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致敬。
互联网时代的科普综艺,需要为创意强基固本,加强精神内核的驱动力,让内容价值实现纵深拓展。从《嗨放派》的实践中,可见未来综艺市场聚焦知识内容、重视科学精神的创新趋向。当今的内容作品,需要在展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引导价值,唤起当代青年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热情,鼓励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将理论付诸实践,让新的梦想成为现实。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