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轴线穿越京城春华秋实,无数普通人对话古都暮鼓晨钟。烟火,日以继夜,周而复始;文脉,延绵不断,守正创新。
2021年的最后一天,北京中轴线向世界献出一份新年礼物——记录短片《24小时对话中轴线》全面上线。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策划并出品了记录短片《24小时对话中轴线》,采用定向邀请典型人物结合街拍普通市民的形式,通过在多个点位与不同人物的对话,全方位地向世界呈现24小时中轴线的生态与生机。
24小时对于北京中轴线700多年的历史而言,是一个浓缩的时间片段,无数个24小时的片段拼凑累积成完整的中轴线历史。同样,每个行走于中轴线的人对于它7.8公里的轨迹和延伸范围而言,是一个生动的点缀,无数人来往行走于此构成了立体而鲜活的中轴线日常。如同土壤与树木,在每一个平凡的24小时中,每一个人与中轴线都共生相依相互促进着,它使人们真实感受到城市在延伸、历史在呼吸,而人们也为了守护它而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也许是更美了、更可爱了、更现代了、更有烟火气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五段故事就在这个纪录片中一一展开了……
东方欲晓,位于鼓楼的姚记炒肝已是灯火通明。姚记炒肝第二代传人姚燕从父亲手中接班32年来,从未休息一天,坚持传承北京小吃文化,“这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的一份使命,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说到中轴线上的“传承”,百年老店内联升便是其中之一。内联升第五代传承人蔡文科说:“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老祖宗的手艺一针一线的传承下去,让游客穿上我们的布鞋,走在中轴线参观文化遗产,去感觉其中的历史故事。”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手工布鞋,都会来支持民族品牌。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不仅汇集了城市建筑的精髓,也浓缩了古今时空的风貌,传承了经久不衰的技艺和生生不息的文明,是北京老城的灵魂。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张鹏心目中,中轴线是有生命力的,在这里既能找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遗产,也能看到当今新建筑的诞生。它影响的不仅是北京的过去,还有未来。
“城市在延伸在生长。”张鹏说,“我们出版了一部分给孩子们讲述中轴线的书,给孩子们配学习单,当你拿着这个书走到历史建筑面前的时候,不仅可以阅读,也可以深入地去学习、了解中轴线上的这些历史建筑。”
拥有近四百万微博粉丝的文博圈摄影大V动脉影,探寻过全球超过200家博物馆、拍过的博物馆照片不计其数。他拍过很多很多北京的照片,慢慢发现:“我无论是拍古建筑还是拍花、拍博物馆,都冥冥之中把照片的线索汇集到了中轴线上,感觉我还是和北京的中轴线非常有缘分的。在这里,我不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照片。”
文化遗产的生生不息,离不开新元素源源不断的注入。前门BLUE NOTE BEIJING爵士俱乐部,舞台上的鼓手演绎着如梦如幻的爵士乐,呼朋引伴的听众如醉如痴——这是年轻的生命以时尚浪漫为中轴线鼓与呼……
爵士乐鼓手高可超认为,北京是一个有音乐土壤,有文化底蕴、开放和包容的城市。“BLUE NOTE开在北京,尤其是中轴线这个地方,首先它代表跟这个世界的文化的一种连接。”在他看来,爵士乐与中轴线具有相同的特质:开放、包容、世界性。他希望自己演奏的作品能够随着时间在这条路上持续走下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像北京的中轴线一样,只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就有存在的价值。”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和文化之轴,年复一年沉淀下老建筑、老传统和老字号,又日复一日生发出新主张、新潮流、新消费,融汇清欢与烟火、故土与异乡、民族与国际。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北京中轴线,刚刚过去的一年中,365个24小时对话余音犹在,每一天都平凡而独特,匆匆消逝在时光中,也深深刻画在年轮里。
新的一年,冬奥会将在“生长”的北京中轴线历史上书写重要篇章;新的一年,中轴线的历史,期待您的目光、声音和足迹。愿世界喜爱北京城,人类记住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