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利用一个非常适于细细品味美术展览的机会,在北京画院认真地观看了“尽在朴实无华中——安正中美术作品展览”。细读安正中先生的百余幅画作,我禁不住要深深感慨:时间正在证明他杰出的艺术才华!
安正中少年时代喜欢绘画,青年时代毅然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依然用绘画记录了志愿军战士。胜利后,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宝鸡文化馆,一干就是28年。由于长期从事群众艺术工作,他又是一个干一门工作就干到极致的用心人。所以人们就看见了他的这些业绩:1982年,在著名的凤翔年画产地举办“民间木刻年画学习研究班”,1983年在全国率先筹办宝鸡民间美术陈列室,198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宝鸡民间艺术展览”;1987年,组织拍摄民间美术电视片《乡之魂》。可以说,他是第一批把“四旧”“封建”“落后”“粗鄙”的民间美术改称为“国宝”“民艺”“高深”“精彩”的人民创作的先行者。1988年被原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1999年,他将自己长期搜集、精心收藏的民间艺术精品600件无偿捐赠给了西安美术学院。这些事都是轰动一时的美术大事件。想想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美院重建民间美术系,一批名家回归,一些民间剪纸大娘登上美院讲台,民间美术展览数度轰动京华,安正中的身影在其中出现并且光彩夺目也是必然。而这些却又恰恰遮蔽了他的个人艺术创作的专业性。实际上,按他的自述,他“每天都在坚持画画”。整个六七十年代,他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创作就已经完成了对三个画种传统和技法的全面继承和掌握,也达到了当时这几个画种艺术的全国性的高水准,为他后来的井喷式创作和突破性发展奠定了艺术的基础和生活的积累。
安正中也是一位优秀而杰出的美术工作组织家。因为他工作业绩突出,1989年被调任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一干十几年,直到70岁时在工作岗位上殉职。在此期间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了发扬光大陕西美术名家辈出、长安画派代有英才的传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安正中还是一个多面型的艺术家。他的创作轨迹显示,他的油画创作一贯到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艺术状态,他的油画基本功扎实、色彩把控能力强大、造型功底深厚,写实写意均已臻于佳境。他的国画创作进入一变再变的路径,但始终保持自己铺陈、墨重、厚实的秦风汉韵。他的版画技法雄沉、风格稳重,大气简约。值得关注的是这三条艺术道路上的成果,都有佳作进入国家艺术殿堂和参加全国美展和全国性、国际性展览。这三个画种在他身上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又彼此在艺术上交织,互相借鉴和影响。其中,国画对油画色彩、构图、意象的学习,甚至在篇幅体裁上模仿油画小品绘制的小型国画作品,都产生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他的国画对版画的全面借鉴也耐人寻味。这些画种之间的交叉,不是皮相或追风,或者简单生硬的搬抄。它们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是达到创新和融会贯通的境界的创作,也实现了创作优秀作品的目的。
进入1980年代,那种时代的开放性带来的艺术创作自由和艺术大胆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安正中的国画创作中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他一改此前写实主义人物画的方向,转至山水画,并且立刻具有了自家的画风和语言。《渭水之畔的黄昏》《河西胡杨》《雨后》在用墨和用色上都非常大胆,既大刀阔斧,又构图精巧,既意象鲜明,又意蕴朦胧,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有内在的矛盾性戏剧性张力,飞鸟、阳光、花簇、红牛等则画龙点睛。一种充满哲学气息的笔墨的成熟性扑面而来。《归船》《黄河之滨》《黄河渡》是他的安氏笔墨写黄河的独辟蹊径又鲜明生动的力作。此间黄河河水用了三种笔墨:一种是《归船》的浅黄间白,有大线条表现水流波动和湍急,衬托木船的迎风辟浪。对岸则是黑色峭壁突显黄河大浪涛天。一种是《黄河之滨》的褐色水纹勾皴,疏密相间,白色光影使波光粼粼,绿色线条间杂,营造比较宁静的黄河景象,在棕黑的礁石和岸边,一些白山羊悠闲地点缀其间。如此表现黄河可谓别开生面。一种是《黄河渡》的满纸褐色为主、间以墨黑和白色,构成深重的河水和惊险摆渡的船和人。他画黄河的用色用墨别具匠心,把黄河的性格描写得非常深沉,有一种内在的惊涛之声,也画出了它恬静的秀美。这些作品是长安画派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黑天鹅 白天鹅》《黄土情浓》《河畔》等,是一批明显具有油画味或有显然的油画技法借鉴的国画作品。油画色块的写意性和中国画自身水墨的写意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果不是把油画和国画的技法都吃得相当透彻,知道二者的异同,又能随心所欲地融合,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这样的艺术效果。在中西融合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又不丢失国画的优秀传统方面,安正中的创作及其探索是非常深刻又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安正中的油画创作,在1970年代进入了技法精进的阶段。从这个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看,他在风景画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色块、调色、组合、笔触,技法娴熟,物象生动,光影丰富,意境深远。如《风景》系列(1974)、《雨后》《雪景》(1975)、《风景》系列(1975)。《访俄印象》(1997)、《风景写生》系列等。其中《河畔》用刺绣般的肌理表现纵横交错的芦苇,又有些许国画般的趣味,韵味悠长。《秋荷》则接续印象派的传统,在粗犷的油墨中,展现出细腻的荷塘景象,形象和印象浑然一体。他用油画画的俄罗斯风景,古典韵味和油画传统得到经典式表达。他画黄土高原和中国风景则有黄土气息扑面而来,粗犷、豪放,有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气势。他的油画追踪西方传统又有自家心得,色彩上变幻无穷又能准确精致地敷彩,既善于构图造像又精于渲染烘托氛围。
安正中的版画创作甚至是他成名的第一画种。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他的版画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许多作品闻名一时。在他的版面画里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金石味道,刀法稚拙而刚遒劲,线条流畅而多变,黑白反转和布局既大气又细腻。其中,《高原雾》显示出他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在几个画种间同时展开,在这里,他进一步把国画和水墨性融入版画,用晕染和模糊墨块,以及浅浮雕般技法等,消匿了生硬的黑白线条,反白的羊群又是造型准确生动的,这些努力,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是以虚实相生代替传统版画的黑白分明,总体上又有了汉画像石的朴茂情趣。这是他版画中的极品之作。
时间正在证明他杰出的艺术才华!他那越经过时间汰洗越闪闪发光的国画、油画、版画艺术作品,应该引起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他的全才型艺术道路构成的艺术经验是启示我们当代艺术发展繁荣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