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关中平原乃至西北五省区的大部分地方,秦腔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生命的诞生、乡间老人的故去、盛夏时节关中的“忙罢会”、大小的庙会、春节期间闹花灯……这些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都缺不了秦腔。
从小在乡间长大,最早接触秦腔、最广泛接触秦腔就是在这些场合里。白事上,《刘备祭灵》《河湾洗衣》《放饭》《三娘教子》是最为常见的,久之,竟然也能哼唱起其中的调调来。庙会上的戏都是本戏,村上一位老者担任庙会会长,他说,白天,台下女人多,要点软一些的戏,晚上,男观众多,要点“硬扎戏”。《玉堂春》《双官诰》《慈母泪》这些戏码剧情感人,算是“软戏”,《金沙滩》《破宁国》《闯宫抱斗》《下河东》这些戏酣畅淋漓,唱做皆有,算是“硬扎戏”,也是秦腔最擅长演绎的,大开大合,慷慨激越。
我家附近有一个叫石门的村子,村子的古会在农历的七月十三,记忆中,这个村子只要有古会就会有演出。2003年,村子里请来的是西安市的秦腔一团,那时候只知道有位著名演员叫李发牢。那也是我第一次观看到那么多的秦腔传统剧目,其中有《玉虎坠》《金麒麟》《铜台破辽》《法门寺》等。
清楚记得《玉虎坠》是首场演出,我是趴在爷爷背上看完整出戏的,戏的最后一场是《洛阳点炮》,也是最精彩的一折,两位女主人公美丽的造型、精湛的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爷几次催促我下来,我硬是没同意,一直趴在他背上看到了戏末。
2004年农历3月,长安侯官寨村新建的戏楼落成,请来咸阳民众剧团演出。清楚记得,那是个周末,一天三开箱,上午本戏《金沙滩》,下午《三娘教子》《黑虎坐台》《华亭相会》,晚上本戏《牧羊卷》,从早上9点多一直看到晚上11点多。中间休息,就在周围的摊点上买些小吃。现在回想起来,内心依然充满喜悦。
后来,因为学习紧张,我没再赶着看乡下演出。但有幸的是,现在自己从事的工作并未脱离秦腔。单位时常在城乡组织惠民演出,在乡间,只要秦腔声响起,周围立马会聚拢一群观众,只要秦腔的名角出现,大家依然会火速围观。
走进城里剧场观看演出的机会也很多,但是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剧场里的演出太正规,甚至让人有些紧张,乡间的演出则更淳朴,更自然,更接近这个剧种最原始的样子,因为那里是这个剧种最初的生存土壤。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