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艺术|夯实队伍:打造梦之方阵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1-24 16:37

 

艺术|夯实队伍:打造梦之方阵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评剧经典保留剧目《杨三姐告状》全国青年人才培养开班仪式

 

杨晓华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任何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中国戏曲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综合性系统性的艺术形态之一,戏曲舞台的繁荣兴盛从根本上有赖于一个构成丰富、才华卓著、前赴后继的人才队伍。曾几何时,中国戏曲市场低迷、活力衰退、人才流失、创新乏力,即使是人才阵容最强的中国评剧院也在风雨考验中左支右绌、踉跄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文化自觉空前增强,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和机制日益完整完善,我国古典戏曲进入调整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评剧院抓住这一契机,把人才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日益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活力迸发、团结进取的艺术方阵。

发扬传统 激发动力

评剧源于民间、立于民间,十分接地气,为其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天然条件。在此基础上,一代代评剧人认真探索评剧人才的成长规律,形成了良好的艺术传统

从1953年建团伊始,中国评剧院的前辈就把“出新戏,出新人”作为核心工作。在1958年、1960年、1978年、1988年、1997年,剧院曾经举办过多次大型的学员班,注重传帮带,注重学演结合,注重艺术门类的平衡,培养了几代优秀的评剧人才队伍,为评剧艺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评剧院的前辈为了人才培养敢下血本,甘为人梯。1993年,中国评剧院做了一件现在看来冒了极大风险、特别有前瞻性的事情,那就是毅然把当时在国内声誉卓著的标杆团——评剧一团拆散,以著名评剧艺术家谷文月为团长建立了中国评剧青年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大力培养新生代评剧艺术人才,给青年人让出舞台。当下中国评剧院中生代艺术人才的成长是那批艺术家的牺牲换来的。一个剧院要做好人才培养,必须发扬这样的传统,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甘于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中国评剧院的领导班子在长达10余年的默契配合中,总结出评剧院艺术创作的四度原则,就是主题立意有高度、思想内涵有深度、舞台呈现有亮度、市场受众有广度。这形成剧院衡量艺术创作的基本标准,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四度原则,剧院构筑了原创重点、经典再现、流派传承、人才培养“四大工程”,评剧人才的成长有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和逻辑序列。

聚焦舞台 拉升品位

一切为了舞台,一切服从舞台,是舞台艺术生产的基本规则,所以,舞台是培养人才的中心地带。剧院明白,聚焦舞台,用舞台的总体品位和审美高度带动各类人才的培养,所有演职员也明白,在舞台上出彩才真见本事。大幕一拉,人们能够欣赏到精品,这就是一个国字头剧院的水平和风貌,这才是根本。

中国评剧院如今平均每年推出5部到6部作品,与其说是演出市场的需要,不如说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剧院真正关心的是每部剧作要么有利于剧种整体水平的提升,要么有利于推出一批优秀人才。

原创评剧《母亲》的推出,至少有了三个收获:一是推出了年青一代的白派领军人物王平;二是整个“80后”“90后”的青年团队的水平得到一次整体提升。导演张曼君在导演过程中感受深刻:“《母亲》除了题材选择的担当,剧组还大胆起用了大量无名的年轻人,他们的勤奋努力有目共睹,艺术水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评剧院不愧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在张曼君导演艺术的加持下,中国评剧院还第一次集中使用时空交错,“沉浸”与“间离”手段相互激荡的现代舞台艺术,大大锤炼了对现代舞台艺术的把控能力。

移植剧目《目连之母》在2020年的推出,剧院也有至少三重收获:一是推出了以“80后”优秀演员郑岚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主演;二是唱腔设计戴锡英挑起大梁,以磅礴大气、舒张有度、流畅多变的音乐征服了观众;三是剧院专职导演安凤英在新题材、大张力的作品挑战下,艺术境地进一步臻于成熟。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近几年,中国评剧院为夯实流派领军人物复排了《钟离剑》《向阳商店》《无双传》《李三娘》等流派经典剧目,移植了《新亭泪》《目连之母》《马背上下》,新创了《伪装者》《祝福》等10余部各类新作,树立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打造了各流派的新生代中流砥柱,并创造了每年演出300余场的骄人成绩。

剧院管理者说:“中国评剧院,为什么有‘中国’二字,因为是代表国家艺术水平的阵容,必须品字当头、品牌立足,这个阵容是靠制度、机制,靠日积月累,一个个剧目的锻造和一批批演职员的塑造构筑起来的。”

着眼长远 完善机制

国有戏曲院团强调社会效益优先,优先的意思是首先是坚持和发展戏曲艺术,不能因为短期对市场利益的追逐而忘记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中国评剧院的领导班子时时刻刻想问题的出发点是:5年、10年、20年,会怎样?怎么办?

2019年,中国评剧院发起“清莲雅韵——全国评剧展演”,这场时隔多年的评剧界对全国人民亮家底的活动,一方面促进了艺术交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整个评剧界的问题和瓶颈所在。行业者清醒地认识到:人才严重不足、水平断崖式下跌,已不是危言耸听,现实比想象的还残酷。剧种的发展到了目前这样的阶段,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如果我们还把所有的劲儿使在第一梯队上,不加强第二梯队的建设,按这样的思路,剧种要面临灭顶之灾。

剧院管理者认为:“20多岁算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对戏曲行业而言,恰恰是要成就事业的关键年华。我们现在有王平、王丽京、孙璐阳、张文鹏、于海泉、郑岚等这样的一批顶梁人物的呈现。但是未来5年到10年我们还应该有更年轻的演员阵容,撑起中国评剧院的牌子。我们希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包括未来3年至5年再做一个轮回、两个轮回的培养来带动新一批演职员的迅速成长。”

基于这样清醒的认知,中国评剧院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在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以剧目为中心的《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的专题培训班,以流派为抓手开展“名家传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邀请了老一辈著名艺术家、专家进行辅导授课;在《新亭泪》排练期间,邀请著名编剧郑怀兴、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安奎等为大家进行专题辅导和解读;在日常管理上,不断强化绩效考核,提升专业水平,优化功能组合。这些探索和努力使得剧院展现出“有心一处用,有劲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和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党委副书记、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馆长陈秋淮说:“我感到中国评剧院是一个真正的大剧院,旗帜鲜明担当历史,高奏主旋律做精品,人才济济出好戏。”年届耄耋的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在看完多次修改后的《藏地彩虹》演出后连声赞叹:“老中(国)评(剧院)的威风回来了!”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