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彰显大国首都“文化力量”,着力推动我国本土内容的复兴崛起,助力文化消费升级和城市更新,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的生命力、影响力,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以“戏中城·城中戏”为主题,通过全国征集、地方推荐、专家评审,从全国29个省市,评选出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大剧场剧目在京展演,由重庆市话剧院出品的经典话剧《雾重庆》便是其中之一。
3月3日,《雾重庆》在京演出圆满收官,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的首部演出剧目,《雾重庆》创造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舞台艺术佳绩。为让这部经典剧作走得更远,主创团队毅然决定于翌日下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专家研讨会,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谭霈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和院长冯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薛殿杰,著名舞美设计师王继厚,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等来自全国的戏剧专家出席,围绕该剧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聚力谏言。
“在导演的统一构思和领导下,剧中人物的扮演者都塑造出了具有时代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华儿女艺术形象,是一部少有的舞台艺术佳作。”徐晓钟首先对导演和演员予以充分地赞扬。五幕话剧《雾重庆》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抗战时期由知名青年剧作家宋之的创作,讲述了抗战期间,一群青年人从北平流亡到重庆发生的故事。
所以对于舞美和灯光的设计,徐晓钟表示,非常壮观地体现出了《雾重庆》的庄严美,只是从观众的角度,徐晓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观众集中地对演员表演和表情的欣赏,所以作为舞台艺术,应当做一些必要的光色处理,把更多的舞台空间留给演员表演和表情的呈现,同时给予观众视觉上的集中。
从专业角度,薛殿杰则认为该剧的舞台结构本是一种突破,例如半圆形边幕的启用,从装台到设计是很复杂的工程,但这对于观众来说,视野是开阔和完整的;例如吊脚楼形象元素的启用,配合局部真实元素,更大比例的还原出山城角度和意境。
王继厚也表示,“两个小时内,被空间造型震惊和吸引,在表演过程当中、在人物内心外化当中,铺满舞台黄金表演位置的景致逐渐有了生命力。”只是转台的部分,王继厚也提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好像并不只是功能性地完成场景切割。
“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的舞台上有转台,我从小就知道,那时就曾提出疑问,得到的回答是节省时间、把控节奏,但今天转台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欧阳逸冰解释,并结合剧目做出深入解读,“这台戏里的转台,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切换、节奏流畅,而是转出了这出戏的深刻含义,其一,转出了当时社会的畸形状态、其二,转出了剧中人的人生困惑、其三,转出了观众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在欧阳逸冰看来,导演非常注意的是,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探寻着一种新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作为抗战话剧,该剧没有直接宣讲抗战主题,却真实地刻画了人物在战争来临后苦于生活下去的无奈与追求,在平淡的经历中引起更多的思考。谭霈生说,该剧导演艺术的成功主要在于查明哲导演一向很注重在剧目中挖掘现实意义,而《雾重庆》中,导演将现实意义隐藏在人物当中。“《雾重庆》中没有直接讲述战争,而是聚焦于青年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彷徨。”谭霈生称。
谭霈生更是以思维方式作为引导,告诉话剧工作者,对待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用何种态度,是躺在遗产上享受,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进步。欧阳逸冰认为,以抗战话剧为核心,重庆话剧院责无旁贷地继承了中国话剧一百年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并带动了所有的话剧工作者去更好继承这笔遗产,《雾重庆》便是最好的例证。
作为该剧导演,查明哲表示,《雾重庆》是成功的,但不同的声音也会接纳、会思考、会细节化的进行调整。
《雾重庆》2021版已经是第5个版本,从1940年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至今,重庆话剧院在不断地以符合时代审美、顺应时代步伐的方式,让这部剧走向观众,让历史走进观众。“作为中国首个以抗战戏剧为主题的话剧类专业博物馆,我们将1938-1946年发生在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抗战历程,展现在抗建堂,同时打造戏剧体验。
此外,《雾重庆》也在抗建堂上演。”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重庆市精品文化地标,将当年的抗战戏剧、抗战话剧再呈现,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也希望此举能为助推中国话剧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片由重庆市话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