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联线启动。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工’不可没”团队持续推进其创业进程,并将参加本次“互联网+”大赛。
上海大学研究生陈乃青同学,作为“‘工’不可没”团队负责人,曾担任工业遗产、旅游经济研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A级示范项目负责人,被评为江苏省年度优秀大学生人物候选人,具备丰富的创业经验。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工’不可没”团队依托上海大学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高地,根据近年国内旅游行业数据,发现红色旅游仅占旅游业收入的5%,而工业遗产旅游收入仅占红色旅游的20%。团队通过相关学术研究及工业遗产实地调研发现:工业遗产呈“大分散、小聚集分布”特点,局部同质化程度深,开发利用率不足30%。此外,工遗保护意识薄弱、工业文化教育力度欠缺是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中的核心问题所在。但如何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亮点,并将其融入文化宣传之中,为更多人所见、所知、所感呢?
工业遗产缺乏系统化开发与深度化挖掘,大众缺乏专业化教育。因此“‘工’不可没”团队产生与明确了自身的创业主题与目标,那就是“对症下药”——打造体系化、专业化的工遗保护与开发产业生态:包括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一站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等,充分发展红色工业遗产旅游,通过旅游路线及相关衍生的规划与设计,在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助力工业遗产改造,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文化的传承。
“‘工’不可没”团队首先针对长三角三省一市设计了四条明星旅游路线,并赋予了它们风趣且有意义的名字:“苏里红”、“徽常红”、“浙样红”与“沪上红”。四条明星旅游路线下,还有不同类型的细分。以“沪上红”为例,团队根据工业类型的不同分类,设计了轻工业之旅与重工业之旅。踏上轻工业之旅的旅客将会在上海中央造币厂观看浸入式话剧,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阅览专题片,在1933老场坊主题餐厅就餐,最后在杨树浦电厂观看VR电影。旅游内容丰富,寓教于乐。长三角地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仅为项目组战略中的一部分,项目组还计划开发西南、西北以及华北的工遗路线,分别取名为“天府红”、“新里红”与“冀忆红”。
到目前为止,“‘工’不可没”团队已与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签署了30余份合作意向书与合作协议,得到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领航红色工业遗产之旅,“‘工’不可没”团队既为旅游行业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新格局、发掘了新就业空间,也推进了工业遗产的创新与保护。
虽然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工’不可没”团队仍不忘青年人创业的责任与担当。在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寻找工业遗产,传承工遗文化,推进工遗保护,助力人民城市建设”,这是团队项目的理念。未来,团队成员仍将坚定地在“红色旅游”的道路上践行自己的担当与使命,为第二个百年工业化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范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