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30日从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获悉,过去几年,临沂市博物馆长以服务效能提升为抓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打造流动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与群众零距离,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
临沂市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创新打造“1+3”服务模式,即以“品鉴临博文物,讲述临沂故事”展览为核心,辅以“文博课堂”“传统文化体验”“文博知识宣传”3个活动环节,全方位开展文化服务。流动展览制作数十块展板,通过代表性文物、重要遗址、老照片等,全面展示临沂各个阶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厚重的家乡文化。文博讲堂则开设《文物中的临沂历史》《文物与成语》《家风传千秋》等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流动文化服务,近年来蓬勃发展,聚焦特定群体是相关单位主要着眼点。
为更好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临沂市博物馆每年定期开展观众调查,了解群众需求以及更希望博物馆有哪些改进。依据观众问卷调查结果,馆内了解到老年人对家风家道主题较为感兴趣,官兵对沂蒙红色文化较为感兴趣,而社区居民及孩子最为感兴趣的是历史文化展。临沂市博物馆根据调查结果研究研发了3套相对应的课件,针对偏远乡村等不具备多媒体播放条件的地方,特制定对应的流动博物馆讲解展板,同时研发定制传统手工体验木版年画,进一步丰富流动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内容。
博物馆的自有人员数量有限,为实现流动博物馆效能最大化,临沂市博物馆积极吸引社会志愿者加入。
临沂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馆内志愿者团队成立以来,共有志愿者235名。临沂市博物馆成立专门管理志愿者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和活动安排等组织性工作,安排专人建立有志愿者个人信息、个人工作记录、志愿者会议和活动记录的资料库,以便于对志愿者有针对性的使用和管理。临沂市博物馆志愿团队由馆内社教部工作人员、大学生群体和社会人士构成,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指导、现场培训、线上答疑,有效避免在活动过程中走弯路,提高志愿团队的服务质量和实效。同时,志愿者团队建立志愿者“钉钉群”,落实志愿者专属编号,启用报号入馆、钉钉打卡制度。积极发挥志愿者团队中学术人才、多媒体人才的作用,开设钉钉网络直播课程、线上读书会、组织讲解组线上培训等。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志愿者外出培训,组织一次志愿者年会,不断加强团队向心力、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市博物馆加强对临沂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以临沂市博物馆常设展览临沂历史文化展、沂蒙红色文化展、家道馆等为基础,在弄懂吃透馆藏文物、临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的基础上,打造提升“流动展览”,研发“文物中的临沂历史”临沂历史文化主题课堂、“沂蒙精神代代传”沂蒙红色故事主题课堂、“家风传千秋”临沂家风故事主题课堂等精品课程。
临沂市博物馆还根据流动博物馆受众对象的不同,分众化开展讲解和教学。如对于少年儿童,注重增加历史知识启蒙教育、沂蒙红色文化教育,注重增强传统技艺现场体验,对于成年人注重加强历史研究教学及文博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等。
此外,临沂市博物馆注重丰富展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场互动体验、历史知识展板展示等方式,探索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开展流动博物馆新方式。如微信流动博物馆、广播流动博物馆等,不断丰富流动博物馆文化内涵,提升公众参与度。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流动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展厅搬到群众家门口,使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用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与此同时,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也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热爱家乡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家乡故事。
(临沂市博物馆供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