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引人注目的敦煌艺术盛宴在京城有着“小江南”之称的南池子美术馆拉开帷幕。细雨潇潇,在一池碧水中央,“供养菩萨”手执鲜花,以飘逸彩绸演绎西域舞蹈;衣袂飘飘的吟游诗人,在舒缓悠远的乐声中叩问“敦煌何有”……这场主题为“飞沙”的沉浸式敦煌乐舞将敦煌的万千气象一一展开。
事实上,吟咏诵唱、造型复原与飞天乐舞的展示环节是作为“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的动态展览部分呈现给观众的,景观与视觉、听觉所形成的文化碰撞、交融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沉浸式展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支持,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主办,敦煌研究院、南池子美术馆协办,以架上绘画与敦煌乐舞剧场两部分进行综合立体展示。
敦煌艺术之伟大与光彩令一代代中国美术家心驰神往,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汲取敦煌艺术中民族文化的精神给养,书写“我与敦煌”的故事。本次展览以油画家靳尚谊和国画家唐勇力的个案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出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创作与敦煌壁画间的学术线索,展示当代中国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思考,暨回归传统、探索出承上启下的艺术创新之路。
美术馆的一层展厅搭建出1978年靳尚谊进入敦煌石窟内创作写生作品的场景,展示了艺术家于敦煌写生的6幅油画作品。观众在欣赏油画原作的同时,亦可参照洞窟壁画的照片和文字介绍以及艺术家在当年写生时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去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想象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探寻中国古典艺术的形象和视觉符号如何在源自西方的油画媒介中被表现和传承。
在临摹敦煌壁画时,靳尚谊采用了与传统中国画研习者完全不同的方法,舍弃传统的线描临摹,而是用自己熟悉的油画语言表现敦煌独特的色彩、造型与构成关系。在《临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观音菩萨像》作品与原作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靳尚谊不仅把这尊菩萨的神情动态临摹得惟妙惟肖,还利用油画这种媒介善于写实刻画的特点,将壁画右下方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当而产生的颜色变化以及墙壁剥落的情况如实地写生下来。
《临莫高窟第二二〇窟(初唐)——供养菩萨像》作品临摹自敦煌莫高窟第二二〇窟的主室北壁,为初唐时期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创作的巨型壁画,主题为七身药师佛,展现出规模宏大的舞乐场景,被誉为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在壁画的中间部分,有四位身形娇小的供养菩萨盘腿坐于灯楼前,靳尚谊对左起第二位进行了临摹。画面中这身供养菩萨的着装与大部分中国古代壁画中的人物风格相去甚远,飘逸的丝带、华丽的耳坠和手镯融入了西域的元素。靳尚谊在临摹时主观地将此前复杂的背景处理成平整的色块,使得肖像画的层次丰富,形象更加突出。
谈到在敦煌写生的经历,靳尚谊说:“敦煌的壁画形式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我来说,这些研究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油画,很自然地要逐渐追求中国文化在油画中的表现。在壁画学习研究中,我创作的一些作品用到了佛像壁画的元素,比如我用永乐宫壁画和法海寺壁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体现出我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中国油画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我学这些是为了我的油画发展和新的探索需要。”
二层展厅延续了一层的设计思路,将敦煌洞窟中代表性的元素还原在展厅墙面的肌理和空间造型之中,为观众打造出与作品相应的梦境一般的氛围感受。唐勇力《敦煌之梦》系列中的 20件作品展示其中,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中当代人物形象找到些许与自我和当下的联系。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走进敦煌,唐勇力就对千年前创作佛教壁画的画工们精湛的技艺惊叹不已,之后数年间,他多次到访敦煌,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的壁画,尝试在创作中借鉴、挪用、再现敦煌壁画的元素,并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传统。展厅中呈现的《敦煌之梦——大唐盛世》采用了众多源自唐朝绘画的人物、建筑、动物等形象,表现马球赛的宏大场面和唐朝繁荣发展的盛况。艺术家还借用盛唐时期敦煌壁画中《说法图》的样式,在画面上方中央位置加设了一块“屏幕”,其中正“放映”着马球队亮相时的特写镜头,为画面增添了现代气息。作品《敦煌之梦——千手观音》在背景处理上,采用白描形式,将千手千眼的图示充满整个画面,形成一种从视觉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形式美感,画面前景则以小女孩的形象为主体。在唐勇力看来,小女孩即是佛的化身,白色则象征纯净与圣洁。整幅作品立意新颖,大量的线条运用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是《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中最为特别的一幅。
《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中所描绘的母亲、少女、老人等形象,看似是构筑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相遇,更像是在虔诚的宗教信仰和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笔墨间将它们渗透、交融。“置身于莫高窟的我被璀璨的壁画形象震撼了,大自然与千年岁月赋予的丰富变化而神秘的肌理美令我惊叹不已,使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在壁画中发现的更多神奇的因素融入我的作品中。
脱落法和虚染法的绘画技巧便是我通过敦煌壁画探索出的成果。”唐勇力还指出,写实、变形夸张、装饰、肌理和构成等多种形式手法的探索折射出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艺术思潮,但是贯穿着一条主线——“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性工笔画”的艺术观念。传承创新,为的是开拓工笔人物画向现代不断发展的新空间。
如果说,1000多年前,敦煌的艺术家吸收、融合来自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元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那么,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似乎与古代敦煌的艺术家非常相似,如何汲取世界艺术的精华与创新能量为我所用,创造出不愧于伟大时代的新艺术,在展览总策划宁强看来,靳尚谊和唐勇力,一个油画家和一个国画家,分别从自己专业创作的角度为当下艺术家提供了思考和实践的路径。学习敦煌、研究敦煌、借鉴敦煌、弘扬敦煌,中国当代美术繁荣昌盛的历史根源和强盛底气,也许正在于此。
临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观音菩萨像(油画)
55.2×39.4厘米 1978年 靳尚谊
敦煌之梦——千手观音(国画)
189×137l厘米 2003年 唐勇力
延伸阅读
C114中国通信网2022-09-19 10:5909-19 10:59
TOM2022-09-19 10:4009-19 10:40
TOM2022-09-19 10:2709-19 10:27
TOM2022-09-19 10:2309-19 10:23
TOM2022-09-19 10:2309-19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