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瞿秋白》演出剧照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它从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孕育而出,经过历代文学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的精雕细琢,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当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遇到今天的时代,能否依然绽放璀璨?昆曲《瞿秋白》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它让我们看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发生的一次奇妙反应、一次绝美碰撞和融合。
古老戏剧结构的变奏
昆曲《瞿秋白》的编剧罗周在此次创作中,首先坚持了古老的“四折一楔子”的戏曲结构,稳妥而利落,不失昆曲的古典气韵。同时,她也因为这个题材、这个人物的特殊经历,对古老戏曲结构进行了突破。
该戏主要展示了瞿秋白被捕之后,在监狱中的遭遇和他为坚持信仰而最终走向牺牲的过程。单纯“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完成这样的线性叙事是可以实现的,但罗周却在这方寸之地另辟天地,为带领观众走入这样一位革命烈士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空间。剧作将每一折都分为了“昼”与“夜”两个时间。白天,人更偏向于理智;夜里,人则更容易走进内心的情感。于是,“昼”被安排为现实时空,以瞿秋白被捕事件的行进时间为轴,正面讲述瞿秋白与敌人的交锋,直至舍生取义。“夜”被安排为虚拟时空,展示瞿秋白的内心世界,回述瞿秋白面临生死抉择之时,内心最为珍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古老叙事结构上产生的这一变奏,骤然间打破了古老线性结构的局限,大大拓宽了叙事空间,为时空自由流转提供了可能。
传统程式表演的控制
昆曲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作为出场最多的主角行当主要是生和旦,其中又以小生和闺门旦、正旦为主。由于他们演绎的多是年轻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以柔美、细腻、内敛为主要风格的表演程式。然而,当这样的表演程式遇到瞿秋白这样一个现代革命人物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该剧中,主演施夏明就是一名出色的小生演员。首先他出色的形象为他成功塑造瞿秋白的人物形象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他又在表演中对戏曲程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者说是对自己已经熟悉的传统程式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让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更加接近角色,更加接近现代人对人物塑造的审美要求。
当然,这种控制离不开导演的要求。该剧的导演张曼君此次操刀可谓勇担大任。一方面,张曼君曾是梅花奖得主,她对戏曲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张曼君从事导演创作以来,一直在努力将现代美学带到戏曲舞台上。她对现代戏剧表演美学的认知与追求,让她成为该剧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塑造角色唱念的设计
昆曲属于曲牌体,它的唱、念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规制。在此剧中,唱腔、念白最舒服妥帖的还要数第一折【溯源】的「夜」,母亲一角由于是旧时老妇人形象,她的苏州方言韵白十分妥帖。瞿秋白与母亲对话,方言韵白也变得自然,传统唱腔的柔美、韵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音乐处理细腻,使整折戏的音乐性和表演韵律浑然天成。这一折的节奏前缓后紧,起承转合完整而饱满。母亲服毒前的一段快节奏念白更是把观众的紧张情绪都调动起来,遂又嘎然而止,归于安静。这样的节奏张力,可谓精彩绝伦。
与此相较,其他几折,虽然也能感受到演员在努力控制,例如小生唱腔中的共鸣高音,或是太过饱满的韵白尾音等细节,以适应现代戏人物塑造的表演需求,但是如果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情景,专门设计唱腔以及念白、韵白的处理,则表演会更为细腻,全剧也可能会有更为惊艳的效果。
古新舞台呈现的融合
说起传统戏曲,“一桌二椅”是常被用来描述舞台陈设的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传统戏曲在舞台美术、舞台呈现所追求虚拟、简约、空灵和自由审美特征。
此次《瞿秋白》的舞台呈现首先也是坚持了这一古典审美诉求,简约而凝练。牢房一桌一椅一床,国民党军官办公室一桌一椅,两个空间分列两侧。简单的陈设,既为演员表演提供了空间,又不失古法的精髓。
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诉求的舞美元素又如琼浆玉液般包裹着整个舞台,例如看似简单的三块背板,却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它可移动,就突破了传统上下场的空间安排。其中“昼”为现实时空,演员从传统的上、下场口完成上下场;“夜”为虚拟时空,演员就从背板打开的舞台空间上场。这一设计在时空转换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黑灰白的背板颜色极简却意味深长。联系到瞿秋白的服装亦是这三种颜色,隐约表达着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第三,白色背板成为投影的幕布。人物的影子被投射在背板上,被放大,与演员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张力,扩充了舞台情感空间,更好地外化演员内心情感波动。
综上,江苏省昆剧院创排的昆曲《瞿秋白》是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在现代戏,更确切地说是在革命历史题材戏创作中走出的大胆创新的第一步。这是古典美与现代美一次绝美碰撞和融合,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启发,值得关注。
(特邀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赵君)
延伸阅读:
盖世汽车网2022-10-13 13:4810-13 13:48
TOM2022-10-13 13:3710-13 13:37
TOM2022-10-13 13:2310-13 13:23
TOM2022-10-13 13:1810-13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