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中去,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到人民中去,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一曲《到人民中去》在山东省寿光市弥水社区中心广场激扬唱响,来自寿光市京剧艺术团的演员们用饱满的热情,为社区居民奉献了一场二十大精神宣讲专场演出,为乡村振兴赋能精神文化力量,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家门口听大戏、看演出,内心充满着无比的喜悦感。”在营里镇怡园广场,“强国复兴有我”寿光市2022 年千场公益巡演正在举行,歌曲《菜乡姑娘》《大海味道》《梦中的湖》唱出了寿光地域特色,吕剧小品《亲情面前》、现代京歌《最美中国戏》等节目,既有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创新,又有亲情的温馨体现,前来看演出的群众连连称赞。“群众的观看热情非常饱满,我们在台上一刻也不能放松,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每一个观众。”寿光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张秀榕介绍说。“现场观看演出没有距离感,节目好玩逗趣又贴近生活,大伙儿看得都入迷了。”村民张国先被舞台上演出的小品逗得合不拢嘴。
在孙家集街道东马疃村,寿光市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活动正在开展,电影《八佰》吸引了村民驻足观看。“现在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不仅住进了楼房,文化生活还更接地气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幸福。”村支书付金堂说。
近一周时间,寿光京剧艺术团到羊口新区小学、明珠小学、汇文学校、王高初中等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员们与师生联合演出了现代京剧《我是中国人》、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京胡合奏《琴缘》等,共同展示了“戏曲进校园”教学成果,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0月25日,侯镇甫刘村村委大院热热闹闹,寿光市文联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队正在为村民现场书写书法作品。“我请书法家为孙子写了个《天道酬勤》,希望他今后学习步步高升。”村民刘金福举着书法作品高兴地说。摄影协会的摄影家还为村中7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摄了纪念照,并为村庄拍摄了大量现存资料。“今年,类似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已组织开展70余场次,有力提升了群众感受文化的亲近感。”寿光市文联主席王志亮介绍说。
2022年,寿光市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列入10件重点民生实事,“深入基层,文化惠民”成为寿光广大文艺工作者普惠群众的真情流露。在年初,组织启动了寿光市第五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将30余项文化活动纳入全年计划,在全市组织举办千场公益巡演、周末群众大舞台、京剧票友大赛、戏曲进校园等30项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12000 余场次,将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文化盛宴送到了百姓身边,实现基层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进一步推进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幸福感。
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寿光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多的群众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文化输送温情,一步步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在洛城街道文圣书房,书香四溢,志愿者正有序地将各类书籍摆放在书架上,法学类、文学类、科普类图书琳琅满目,书目指引明确,查找方便。“这个地方非常安静,平时在家我就喜欢看书,但我更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安静、舒适。”初中生王浩宇说。
今年,寿光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按照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原则,全面启动城乡书房建设工作,计划到2024年底,15个镇街实现城乡书房建设全覆盖,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如今,城乡书房的开放不仅有效解决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文化氛围,让书香变得“触手可及”。目前,文圣书房、盐圣书房、农圣书房等“三圣书房”已建成投用,城乡书房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寿光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通过财政资金,每年为100个行政村配备电脑、音箱、书籍等文化器材,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场所的硬件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积极性。
在寿光圣地茶博古玩城,“蛋雕”手艺人吕会林说:“我这两年制作了一些作品,在抖音、微信朋友圈发布后,收获了众多粉丝。我在非遗街这边的工作室创作,还吸引了不少朋友参观欣赏、探讨交流,一同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这里不仅是吕会林创作的主阵地,也是寿光各类手造人才的聚集地。今年,寿光市按照“山东手造”工程的产业布局,建设启用了“非遗手造文化街”,融合搭建了“手造生活馆”,集中展示展销草编、根雕、布贴画、剪纸等各类非遗及手造产品,融展陈、现场技艺展示和非遗培训、体验于一体,让市民对非遗文化既有感性认识,又有亲身体验。同时,寿光市还创新研发了“菜都文博汇”数字平台,组建了直播基地,关联线下40余家非遗手造商铺。“通过网络对手造产品进行展示销售,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吕会林说。
在稻田镇东里新村的家中,一对90后小夫妻崔峰僮、邵雨正在创新设计一款手工发簪礼盒,为参加城市伴手礼大赛做好充分准备。夫妻俩痴迷于汉服配饰制作,大学期间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识,以一颗匠心,用双手镌刻着深沉的情感和厚重的文明。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夫妻俩还在开设了网店,把自己的心爱之作销往全国各地。与其他店铺销售的汉服配饰不同,夫妻俩所售卖的每一件配饰都是他们亲手制作,并从传统元素中取材,再加入构思衍生出设计感,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制作作品的过程就是分享美丽与成就的过程,未来,他们将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努力,用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传承千年的工艺。”邵雨对手造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