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部和东南部是华夏文明、周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汇之地,一直是我们开展周、秦、戎考古研究的关键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和甘肃文物工作队合作,对甘谷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到相当于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以此揭开了考古学探索秦人、秦文化来源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大堡子山墓葬惨遭盗掘,秦公鼎、秦公簋、秦公壶、秦子镈钟等重器流散于世界各地。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秦公大墓及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正式发现了两座秦公大墓、一座车马坑以及秦公墓周边陪葬的9座小型墓葬,确定了秦先公陵墓就在礼县大堡子山。1999年至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礼县博物馆合作对赵坪圆顶山秦贵族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春秋中晚期秦人贵族青铜重器。
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了解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开展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2004年以来,先后对西汉水流域、渭河支流各流域进行了调查,确认早期秦文化遗址70余处,呈现出年代早、等级高、文化因素复杂、祭祀遗址众多等特征。在西汉水流域确认了“六八图—费家庄”“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西山—石沟坪”三大遗址群,是早期秦文化三个中心区。
自项目启动以来,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对清水李崖、甘谷毛家坪、礼县大堡子山、西山、六八图、四角坪遗址、张家川马家塬、宁县石家·遇村、漳县墩坪等遗址的发掘,在周、秦、西戎三者关系及来源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认识。与此相关的研究也逐渐由早期秦文化研究扩展到秦与戎、周秦戎关系的研究。我们以早期秦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已经超出了早期秦文化的年代范畴,(西周——春秋早期,公元前677年至 德公居雍以前),上至先周,下至秦汉。通过18年的工作,对秦人、秦文化的来源、早期秦文化的基本面貌、两周时期西戎文化的内涵、周、秦、戎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10年至2011年,对清水李崖遗址进行了发掘。李崖西周墓年代主要为西周早中期,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秦文化墓葬,反映了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特点。这批墓葬在葬俗和随葬品上有浓郁的商式风格,尤其是商式风格的陶器,将早期秦文化和商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秦人东来说。2006年,对礼县西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西山城址、城内建筑、墓葬等遗迹。西山城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可能是秦人的早期都邑——西犬丘。2006年、2015年,又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现城址、大型建筑基址、墓葬与祭祀遗迹等遗存。年代都处于春秋早、中期,推测该遗址可能为秦人早期都邑“西新邑”。2012年至2014年,毛家坪遗址进行了新的发掘,发掘的车马坑全面展现了春秋时期秦人车制,对研究秦独特的车马文化有重要意义。2020年至今发掘礼县四角坪遗址是秦帝国时期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是国内目前首次发现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2004年至2005年首先对礼县鸾亭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汉时期的皇家祭天遗址,出土50余件玉璧、玉圭、玉人等祭祀用器,以及长乐未央瓦当等。此为汉代的西畤,为寻找秦襄公西畤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文化的面貌,是研究西戎文化、秦戎关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车舆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漳县墩坪墓地,反映了东周至秦汉西戎文化的面貌,是研究西戎文化、秦戎关系、秦戎与寺洼文化关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对推动秦戎文化与西戎文化研究项目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对礼县六八图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勘探发现墓葬400多座,发掘墓葬32座,均为小型墓葬,推测该处为平民墓地,对了解当时该地秦人的生活状态、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此次发掘基本排除六八图遗址存在大型墓葬和城址的可能。
宁县西头村遇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周、秦、戎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考古发掘的同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托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宣传考古成果,进行社会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大遗址保护。同时加大研究和阐释力度,目前已经出版考古报告、图录4部,专着3部,发表考古简报、论文50余篇。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项,田野考古二等奖1项,田野考古三等奖1项。下一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依托项目开展,构建区域考古学新格局,建立甘肃秦文化研究基地,逐步形成秦文化研究的高地,打造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研究队伍。加强周秦戎考古研究联合攻关,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做好秦文化考古阐释工作。
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
【以上内容转自“甘肃文化产业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甘肃文化产业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