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竹刻融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为一体;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昆曲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是世界古老三大戏剧源头之一,极具江南地域风格且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江南丝竹源于江苏太仓,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随着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展板、一本本馆藏文献、一件件实物展品,上海嘉定、江苏昆山和太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步“走进”观众。6月9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前夕,“行走江南——嘉定·昆山·太仓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文化江南”展在上海嘉定区图书馆开幕。
百年历史闻名遐迩的南翔小笼馒头、载于唐代的传统民间编结手工艺徐行草编、地方特色浓郁的锦溪宣卷、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的昆山奥灶面、威武吉祥的双凤龙狮、好料精工的太仓肉松……展览精选了上海嘉定、江苏昆山和太仓三地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传统手工艺、美食、音乐、戏曲、民俗等多个类别,是嘉昆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集结。
展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不仅展出相关文献27件、照片205幅,还有包含了嘉定竹刻作品、南翔小笼文创、徐行草编制品等实物11件。嘉定区图书馆馆长崔哲苑说,“这些实物能让观展者近距离接触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她们与当下生活的完美融合。”
目前嘉定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项,此次嘉定展出了嘉定竹刻、南翔小笼、徐行草编以及嘉定道教音乐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嘉定区级非遗项目锡剧。
展览重点展示了非遗相关文献,以凸显图书馆作为主办单位的文献收藏特色。如体现历史脉络的地方志书《嘉定县志》《嘉定县续志》《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嘉定县卷》《南翔镇志》,介绍非遗文化的专题文献《竹人录》《练川名人画像》《嘉定县锡剧团锡剧史料及外购剧本》《草编艺术》《南翔小笼》《道教经忏》,还有民国以来刊载这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刊资料,这些文献记载了非遗的发展变化,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撑。
据嘉定区图书馆信息部主任顾美雯介绍,展览筹备期间,嘉定区图书馆除充分利用特色馆藏资源以外,还补充购入了部分文献资料,包括锡剧剧本《珍珠塔》《双推磨》以及《上海道教音乐》《徐行草编》等。“此外,我们还积极与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嘉定区文化馆、嘉定区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单位取得联系,搜集非遗的相关资料、实物等,力求在展览中多角度呈现嘉昆太非遗的历史渊源、特色内涵、制作技艺、传世精品、代表人物、保护传承等。”嘉定区图书馆信息部主任顾美雯介绍道。
“左手挑筋,右手捏尾,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配合好,编织起来就会又快有紧。”作为展览的配套活动,当天,徐行草编花瓶制作体验也在嘉定区图书馆拉开帷幕。“徐行草编工艺”上海市级传承人王勤现场上课。她从草编历史、发展、原材料种植,草编工艺、作品介绍等对徐行草编进行了介绍,随后手把手带领市民群众体验徐行草编。
当天前来参与互动体验的有白发老人,亦有五岁孩童。他们看着手中的黄草尝试着编织了起来。六边形镂空编、双铰编……在不同编织手法搭配下,一个草编花瓶初见雏形。“单纯看或者听这些非遗项目的介绍是不能够真正了解这些技艺制作流程的,只有自己体验就能真正了解她们。”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着自己手中的成品,笑着说道。
王勤也欣喜于大家参与的热情。她说,我们小时候就跟着奶奶、妈妈学草编,寒暑假的时候还会有草编比赛。“那是童年美好的回忆。”王勤说,如今徐行草编也经常进社区、进校园,深受大众喜爱,“老年人参与有了亲切感,年轻人则在这些非遗项目体验中读懂城市。”
此次展览由上海嘉定区图书馆、江苏昆山市图书馆、江苏太仓市图书馆联合主办,是继去年三地联合推出“行走江南——嘉昆太古典园林里的文化江南”三地联展之后的再度合作。
事实上,嘉定、昆山、太仓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共同的江南文化的属性和特征,文化传承有绪,互相交融影响,有着共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的雄厚基础和现实需要。如今,嘉昆太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
“本次三地联展能够让嘉昆太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更多的关注,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让嘉昆太非遗在创新中发展。”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朱旭表示,希望联展能够成为一次江南文化交流的盛会,让读者透过三地非遗看到江南文化的碰撞与互鉴、交融与新生,感受江南文化的包容与丰饶,领略江南文化的魅力,“我们更希望,本次联展能够成为嘉昆太进一步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全面强化三地的资源整合,推进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合力打造一个联系更为紧密、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嘉昆太文化圈,提升江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随后在昆山市图书馆、太仓市图书馆展出。
(文中图片为活动现场,由主办方提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