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圣,半部唐史。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对“诗圣”杜甫来说,陕西西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一千两百多年前,他困顿长安十年,写下了《春望》《丽人行》《哀江头》《曲江二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不朽名篇。
对舞剧《杜甫》而言,西安“非去不可”。一千两百多年后,舞剧《杜甫》怀着对盛唐的留恋、对“诗圣”的敬畏,三进古都,邂逅秋风吹过的长安城,以舞绘出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以诗诉尽一人笔下的唐朝。
10月21日、22日晚,在距杜公祠仅10公里的西安广电大剧院,舞剧《杜甫》2.0版浓情上演,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杜甫的故事,而是一场由杜甫引领的羁旅……
音乐起,舞姿曼妙,步伐轻盈,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每一个转身、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既是书中人物,亦是台上舞者。恰如西安之于杜甫诗歌转向的意义,舞剧《杜甫》虽没有一句台词,却用大半篇幅讲述“诗圣”困顿长安的坎坷及弃官归隐的无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宫廷奢靡,“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兵车行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失子之痛……诚如来自河南的刘靓女士所思所感,“两个杜甫”一体两面,仿若理想与现实的对峙。全体舞者则不时与“杜甫”共舞,时而是骄横跋扈的官吏,时而是前倨后恭的文人,时而是饥不果腹的难民,直至临近尾声,在一场春雨中“化身”百姓苍生,与“杜甫”一起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在苦难中重新勃发新的生机。
“早就关注这部剧了,到剧院看完整版还是头一回!”李女士专程带着女儿从河北赶来。演出前,母女俩一袭汉服及早赶到剧院,一口气购买了三种周边产品。“整部剧的结构脉络、美学风格、动作设计都很赞!”走出剧场,李女士对《杜甫》赞口不绝,“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有感染力,塑造的人物立体、个性化,而且情感细腻。”
“每看一回都有全新的体验。”来自上海的鲁忠阳先生已经七进剧场观看《杜甫》,写下了10多篇观剧文章,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铁杆粉丝”。这回,他再次从上海追到西安,再次跟往年一样,带着水果看望慰问剧组。“这次的改版我觉得非常成功,诗与舞的巧妙结合,让不太了解杜甫的观众也能看懂,而且人物命运有了一个结局,给人更深的思考。”
西安市民的热情同样让人惊诧。每每谢幕,偌大的剧场竟没有一个人离场,观众们打起整齐的节拍,欢呼声此起彼伏……
秋风不燥,时光不老。让我们循着舞剧《杜甫》,且行且观其笔下的唐朝,透过杜甫的眼,由天地、自我,看向众生。
下一站,10月26日、27日,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