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产业 | 蒋忠友:苏州文化产业经济与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考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6-05 17:36

为深入贯彻江苏省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和加快文化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要求,助力苏州新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和苏州市委研究室、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社科联联合举办石湖智库 “智汇苏州”学术沙龙活动。各位专家在云端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对话交流,畅所欲言、激荡思想,为“新时期苏州文化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以下是苏州市委研究室副主任蒋忠友的观点摘编:

产业 | 蒋忠友:苏州文化产业经济与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经济,创新集群发展,就是把苏州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文化形成产业,让产业形成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收获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城市名片。这里仅从文化、产业、经济3个关键词的角度列举3张名片:

一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名城

在人们的心目中苏州永远是一座文化城市。1982年成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2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目前拥有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5个历史文化名村、14个中国传统村落。现在文物保护单位881外,其中全国重点61处、省级128处。1997年和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两次批准8处苏州园林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有7处遗产点列入名录,苏州还有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荣获“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拥有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的全部门类,共3000余个手工艺品种,201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荣获“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二是首屈一指的产业名城

苏州走的是一条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之路。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三,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均破万亿元。全市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是全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86亿元、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2230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5%和54%。拥有5家全球“灯塔工厂”,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第一,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获批建设,正在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2021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8.1%,规模和速度也走在了全国发展前列。

三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名城

苏州被誉为最强地级市。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7万亿元,总量居全国城市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亿元,总量居全国城市第四;进出口总额39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分别保持全国城市第四和第三。苏州经济强,体现在工业经济强、县域经济强、开放型经济和开发区(集群)经济强。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4个县级市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其中昆山连续17年位列榜首。拥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8家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开发区密度全国最高,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六连冠”。有156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兴业。

应该说,苏州是公认的文化名城、产业名城、经济名城。外界比较认可,也看好。当然,还有一些闪亮的城市名片,比如开放名城、旅游名城等等。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集文化名城、产业名城、经济名城等名城优势于一身的苏州,诸多名城结合在一起,却没能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名城?

2021年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指数:由深圳大学周志民教授团队创立于2012年,是国内首个跨城市对比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也是我国跨地域文化产业对比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发布,苏州列全国第9位,前8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香港、重庆、成都。总体排名进入前十,进一步分析可看出,苏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十分明显。

从产业增加值看,2020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52亿元,占GDP的5.2%(2021年1225.92亿元,占比5.4%)。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2200多亿元,占比8%;杭州产值高达2285亿元,占比14.2%。

从文化产业结构看,苏州印刷包装、文具制造、油墨生产等文化制造业占比过重,超过60%,核心层文化业态如新闻信息服务、内容生产、创意设计等仅占37%左右。而杭州核心层业态占80%以上,南京占65.3%。特别是杭州以数字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基本形成以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为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从规上文化企业看,2020年苏州规上文化企业有964家,营收总量2705亿元(2021年1143家,营收3275.14亿元)。杭州有1426家,营收总量8001亿元,是苏州的近3倍。其中龙头企业情况更是差距明显,杭州拥有上市文化企业48家,宋城演艺、华策影视、华数传媒等先后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苏州上市文化企业12家(2021年),仅为杭州的四分之一,仅1家大禹网络入选30强提名,尚未实现30强零的突破。

从人才就业看,苏州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为6.25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15%,在CCCI指数排名第23位。深圳就业人数达100万人,占比8.04%;杭州就业人数达20.52万人,占比7.16%;南京就业人数达20.27万人,占比9.33%。特别是专业技术、高级经营管理、创业设计等高端文化人才,苏州更加短缺。

可以说,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既是一个长期困扰苏州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更是一个亟待创新突破的难问题。原因很多,众说纷纭。究其根本,是苏州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没有得到高效、科学的转化。如何依托发展优势,增创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主要是做好三篇转化文章。

其一,把经济强市转化为文化强市发展优势。

苏州经济强市的地位,强在制造业,强在开放型经济,强在“园区经济”。依据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拉长文化产业和衍生品的产业链;依据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在全球形成策划运营、信息传输、会展交流、出版发行的产业网络;依据“园区经济”的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专业园区。

其二,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苏州产业发展之所以强,原因是形成了“十个一”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培育工作推进机制,即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搭建一批公共平台等。苏州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市,当务之急是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其三,把分散的资源转化为集聚发展优势。

小而多、小而散、小而全,是苏州文化资源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唯有把这些分散的资源集聚起来,加快推动市场化、集群化、数字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才能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

在今年“新年第一会”上,苏州市委曹路宝书记明确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这为苏州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供了发展契机,为苏州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迈进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好优势转化文章,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就是要高质量打造苏州文化产业创新集群。

当前,努力建设好文化产业创新集群是摆在苏州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课题。文化产业创新集群具有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实践中应坚持问题导向,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

、文化产业创新集群需要龙头企业引领,应强化文化产业招商引资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集群建设的主体,打造文化产业创新集群同样需要一大批文化创新企业。与制造业相比,苏州文化企业数量偏少,就业人员偏少,这是造成苏州文化产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这与过去我们对文化产业招商不够重视有关,从近三年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投资看,文化产业项目虽然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占比不到3%,投资额占比不到6%。一方面招商部门对文化领域不太熟悉、认为文化项目体量偏小而不太积极,另一方面文化部门单打独斗,没有明确的招商任务。建议:一是主攻文化产业招商,拿出当年“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劲头主攻招商,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创新图谱,从集群建设的需要出发,缺哪个环节的企业就招引相应的企业。比如苏州在动漫制作方面,产量很大,但是质量不高,非常需要引入动漫设计、创造的公司。二是重在招引龙头企业,发挥各县级市(区)、产业园区、招商机构、金融机构等作用,开展市场化专业招商,在全国及全球范围内开展重点企业定点招商、敲门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对苏州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规上文化龙头企业,争取更多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落户苏州。三是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抽调市文化、商务等部门骨干,组成文化产业招商小组,让了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熟悉苏州文化现状的人员参与文化招商,提高招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文化产业创新集群需要高端人才支撑,应大力引育有影响力的文艺院校

创新集群建设离不开研究能力很强的高校和平台机构,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文化产业创新集群更需要一些“网红”人才,这些人才“自带流量”,能极大地提高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额。而人才怎么来,高水平的文艺院校是关键载体。只有一流平台才能吸引一流人才,只有一流平台才能让人才体现一流价值。苏州专业艺术类高校少,有工艺美院这所江苏省示范性艺术设计高职院校,与杭州、南京等城市艺术设计类名校相比,难以集聚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也难以吸引优质生源。建议:一是加强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艺术类高校合作,探索在苏州设立分校,重点加大工艺美术、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音乐声乐等专业创意人才培养力度。二是做大做强苏州工艺美院,创新机制探索整合苏州高校的艺术类学科,共同建设一所高标准、高水平、有特色的苏州文艺院校。

三、文化产业创新集群需要数字赋能,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的蝶变带来了创新集群发展的聚变,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近年来,杭州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为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阅读、数字影视、数字音乐、在线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全市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60%,未来五年杭州计划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高地。深圳雅昌文化集团从传统印刷业起家,充分利用接触到的拍卖图册、博物馆藏等艺术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发展数字文化,转型成为“印刷+科技+艺术服务”的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建议:一是加强与头部平台合作,通过喜马拉雅、腾讯等数字平台企业,加快将苏州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改编为动漫游戏、网络视频、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等,构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探索与Youtube、抖音(海外版)等短视频平台加强合作,在平台上专门开设苏工苏作窗口“引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二是建设本土数字平台,支持吴中光福“于生一”等网商平台发展,积极推动苏州核雕、玉雕、刺绣等手工艺企业向电商转型。三是提速升级数字文化产业,推动吴中、相城、工业园区的动漫游戏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云游戏、元宇宙等新业态。四是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印刷、出版、教育等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影视、在线教育等领域发展。

四、文化产业创新集群需要生态涵养,应构造催生创新的综合环境新优势

创新集群是一个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就像热带雨林,有大树、灌木、小䓍、微生物,同时也有阳光、空气、土壤、水分,既需要政府良好的服务,更需要企业、机构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跨界融合。文化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也需要形成一个这样的“生命共同体”,协同发力,共生共赢。建议:一是借鉴“冰墩墩”卡通形象IP经验,打造苏州城市文化吉祥物,以及衍生的伴手礼等文创产品,激发消费需求。最近霸屏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得“冰墩墩”,既保留了可爱的外形又同时兼具科技感和灵动气质,用一个城市吉祥物为城市文化产业提升知名度。二是进一步提升苏州文博会办会水平,举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大会”等国际性交流推广大会,探索建设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创意中心,提升苏州文化品牌世界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借鉴杭州在全国率先成立杭州银行文创支行,推动成立浙江省建行文创专营支行,建立全国首个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做法,探索在苏州银行等设立文化特色支行,建立面向文化企业的专属绿色金融通道。四是发挥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苏州知识产权法庭等机构作用,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来源:苏州石湖智库)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