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吴胜利在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呆了一整天。上午给社区居民教授书法课,下午则以学员身份参加票友培训班。老人退休前是一位语文教师,写的一手好字,但唱戏是外行。他所在的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镇街道玉龙湖社区,近年着力打造“业态丰富的文体平台”,鼓励百姓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乡村社区等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度过了高速发展阶段。下一步该怎么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有自己的考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山东“十四五”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任务,是追求城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已势在必行。
设施进入“软装修”时代
济南市文化馆文艺小分队到社区举办非遗展演活动
3月,山东各地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公共服务的负责人坐在一起,交流经验。一位从事公共文化工作多年的副局长表示,如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了效能不得不提升的阶段。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思路,重视设施建设,基层文化阵地有沦为“形象工程”的嫌疑。
上述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市部分县区,前几年拨付大量财政资金用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综合文化站的硬件建设。但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时,这些县区都排名靠后。后来市里专门组成专家组去调研,发现有些县区虽然文化阵地建得“挺场面”,可基本不开展活动,也没专门的文化业务干部。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进入“软装修”时代。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迎芳说,过去10年,各地尤其是基层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是补短板状态。最大、最显眼的短板是缺乏设施设备。因此人们会发现,过去10年公共文化硬件水平显著提升,各地高度重视,给资金、给政策、给土地。他认为,如果把过去比作基础建设阶段,但未来5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软装修”时代,需要在供给侧“细细打磨”。
潍坊市在山东较早注意到并着手解决乡村文化服务的效能低下问题。
2018年起,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办法,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否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所需必要经费是否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文化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是否按需配备、充实稳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岗位、服务责任制等有关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作为考核评价和奖补资金发放的主要依据。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苗庆安说,乡村文化事业里,硬件建设是最简单的事。基层文化阵地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有没有人保证开门、有没有钱保证运行以及有没有政策保证前两者的持久性。
供给不精准等于“零”
威海市建在社区的城市书房赢得群众认可
与其他地区一样,威海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也经历过“大水漫灌”时期。随着理念升级和时代发展,民众日趋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乡村开展“服务精准聚焦”试验。
2018年,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课题组,对威海市1.5万名乡村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期投入20万元,打造8个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引导16家文化类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提供16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到今年4月,威海的公共文化公益创投依靠100多万元财政资金,为全市乡村引入60多个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层文化志愿团队9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600余名,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对口人才缺乏,是困扰乡村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老大难问题。过去几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选优配强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队伍长效机制。加大专业文艺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力度,开展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创新团队、文艺带头人培养,建立人才、项目、团队“三位一体”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队伍能力素质,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文善常认为,服务供给落后于需求或者说服务方式缺乏创新,是当前乡村文化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此,今年山东将丰富乡村文化供给菜单,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发挥“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姓大舞台”等品牌带动作用,力争线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传统理念藩篱必须打破
烟台市长岛县将群众文化活动升级为游客民俗体验节目
3月底,济南市文化馆组织的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开启。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济南市文化馆今年将组织100批次的文艺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到群众家门口奉献文艺精品。
济南市文化馆馆长马迎春说,以前大家认为只有扎下舞台、十几个节目一起才叫演出,这不符合乡村群众时下的审美要求。大家要看的,可能就是几十分钟一台的“小型演出”。济南市文化馆要求各文艺小分队必须区分主题,村民需要什么,馆内就选送什么。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战线正逐渐打破传统理念的藩篱。近两年,齐鲁大地涌现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擅于整合资源,不再“关起门来朝天过”。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十四五”要推进基层文化服务大提升,包括持续实施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变“政府端菜”为“市民点单”;推进文化服务队伍大提升,实施文艺队伍燎原计划,通过专业艺术火炬工程、群众文化星火工程、文化志愿者萤火虫工程,汇聚社会各界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共建共享。
在全省层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也有部署。
2021年起,山东实施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2021年至2025年,每年评选10个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街道),20个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社区)。创建标准的重要一条是功能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要求创建单位建设符合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拥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和文化活动队伍;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付俊海介绍,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人才支撑力明显增强,非遗系统性保护能力全面提高,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策划培育的乡村旅游活动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繁荣丰富。
(文中图片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