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影视作品用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05-14 11:36

1905年,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开启了中国影视作品的首秀,这种极具中国文化气息,并且充分展示了中国美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视剧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分辨率。中国美学的视觉感受根源来自于悠久绵延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造就了中国式的艺术表现方式及对美学观念的塑造。

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浪潮,并且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影视行业竞争之中。在充分学习西方影视文化之后,国产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开始进行国际化影视剧作的定位,不仅要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还需要探索能够打动世界观众所接受的属于中国自主影视文化特性的作品,这样的“中国制造”才能够真正成就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的中国影视美学。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世界提出观察中国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辩证视角,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科学的认识路径,也为我们对外宣传中国形象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为世界认识中国和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和重要基础。2019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认真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的国际传播论述,我们需要在全媒体时代进一步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利用移动化、可视化、故事化的传播内容,在国际上不断树立我国积极正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国和世界搭起友谊桥梁。

近年来,如《金陵十三钗》《芳华》《影》《白鹿原》等高质量影片相继推出。这些影视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十分重视对画面美感的塑造,用一个个色彩鲜明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影视界的深入发展,各个影视制作团队也更加重视影视作品的美学塑造,一部分作品甚至走向了世界,这也表明了国内影视作品艺术塑造水平的进步,作品中的美学研究也值得人们继续深入探讨。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美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张岱年曾在《中华闻名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一文中写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的最高体现。”中国影视美学也不断在践行此追求,国内影视美学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不仅要在影视美术体会上传递民族精神,影视剧内容也是美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如《八佰》《集结号》《战狼》《红海行动》《最可爱的人》等影片就展现了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2020年8月上映的影片《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不仅融汇热血与激情,更饱含家国情怀,展示了中国军人慷慨悲壮、拼死搏斗的意志,奏响了抵御外辱、浩气长存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壮歌。作为一部战争片,交锋场面的诠释与营造无疑是重中之重。导演管虎不仅忠实剧情,同时要求这样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体现极致的艺术价值,《八佰》的电影概念设计师俊霊、韩浩在前期的概念设计上也是费了很大的精力。年代感是整个影片的关键,很多陈设在最初设计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不符合当时年代的造型,这就需要美术人员不停地翻阅资料、了解历史不断的沟通和调整,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设计,最终形成了具备极高美学价值的影视概念图,用专业的美术概念思路指导和拍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并在最终的影片中真切的还原了前期设计中的美术概念设计,成功塑造了一帧帧如油画版厚重细腻的电影画面,这本身就是一项将中国美学艺术与影视剧制作融合的完美体现,也是影视作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推手。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美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越来越多带有鲜明传统文化印记的“热”剧迭出,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张力和创新表现,也通过众多影视作品中体现出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价值观和对传统美学价值取向的传承。 一大批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骊歌行》《清平乐》《延禧攻略》等众多影视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不但呈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与传统文化之美,更是从精致的服装、化、道等细节中彰显出中国浓厚的美学精神。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充分调研了博物馆馆藏级民间收藏文物的资料,不仅逼真还原了当时特定时期的人物服饰、妆容,还精心还原了调研资料中二十八种唐朝点心,并且在剧中还融入了古法造纸及打铁花两项非遗文化艺术。追求中国美学细节,并通过影视作品链接古今文化试听交流,让观众在艺术交织的作品中体会文化意蕴,是此类作品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美学诠释“美学”追求

当前的中国影视创作尤其着重研究影视作品的审美形态、审美空间、品格定位、审美走向和审美潜能等核心性问题,要以实现当代人对自身、社会和宇宙的审美判断。影视作品中对于“美学”的追求,便是为当代影视传播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被多数观众所认可的表达形式,而恰好中国美学诠释下的表达形式更能体现和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及范式,引发观众共情。

如谢晋导演曾执导的《天云山传奇》中,女主角冯晴岚用板车拉着男主角罗群,在冰天雪地间他们瘦小的身影逐渐模糊,这与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所叙述的意境不谋而合。在李安导演作品《卧虎藏龙》仿佛是墨色清淡的国画长卷,极具“禅”意,而中国水墨画讲究空间经营,留白美学才有气韵,才让观众有回想空间,从镖局到贝勒府,美术设计叶锦添几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家具摆设全都撤了,空荡荡的场景已经拉开了一种中国极简美学的空灵韵味,让观众看戏如有看画的心神体会。

2021年开年电视剧《山海情》播出,引起观众强烈反响,这部剧由孔笙导演执导,正午阳光出品,是一部讲述扶贫的电视剧。全剧只有23集,讲述了从1999年到2016年,苦瘠甲天下的干沙滩变成了生态盎然、葡萄酒产业发达的金沙滩的扶贫故事。“山海情”中的“山”指宁夏,“海”指福建,“山海情”指不以山海为远,跨越山海共同致富,谱就新时代中国扶贫新篇章的故事。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以“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更因为这部剧的“真”与“美”。情感“真”挚,实现观众共情。“美”,原本是与贫瘠的戈壁滩不相干的一个词,但该片“美”在其语言,美在其画面。西北地区特有的“花儿”悠扬的响彻山谷之间,伴随着这部接地气的扶贫主题作品创造了更天然、更明丽的美学新范式,美在那一帧帧的色彩,一道道的皴纹,一抹抹的山地红,创新展现了一番中国美学影视风貌。

用中国“美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视听方式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讲真实的故事,要全面、系统、完整地讲,要讲正面、积极的故事。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有曲折、悠远的历史故事,也有丰富、精彩的现实故事。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最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精益求精、深耕细作,完成“从皮相到骨相”的蜕变,用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将是未来中国影视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作者介绍:

安静,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艺术哲学研究,四川省广播电视剧影视艺术专家组成员。

郝雯婧,四川传媒学院二级艺术研究员,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文化专家库成员

 

责任编辑: 4126TJ

责任编辑: 4126TJ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