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武石同志作品捐赠仪式暨《烽火艺途—武石艺术》首发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单威代表国博对武石同志家属鲜子女士、于武先生将其不同时期创作的100余件作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为铭记武石同志家属的捐赠,国家博物馆编辑出版了画册《烽火艺途—武石艺术》,并向武石同志家属颁发收藏证书。
单威代表国博向武石同志家属颁发收藏证书 卢旭 摄
武石原名冯子树,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赤泥冲,1934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战救亡运动,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加新四军,曾转战大江南北和鄂豫边区,是一手抡着枪杆子,一手握画笔的革命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武石将作品中的“国难和战争”主题转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和社会新气象内容,创作出一批讴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其中《最后一根钢梁》因“气魄大而有感染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此外,武石还多次重访当年战斗生活过的边区和战地,将对边区军民和战友的深厚感情倾注于笔墨之间,以中国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火热的革命斗争情景。
《烽火艺途—武石艺术》首发 卢旭 摄
武石先生的作品质朴、简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感人力量,弥漫着强烈的中国精神。在此次捐赠的作品中,既有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抗日何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作品,也有反映新中国建设场景的《最后一根钢梁》《麦收》等套色木刻,还有多次重走战地路线时创作的《白棵湾》《三五九旅与敌恶战于荆紫关》等山水画作品及众多花鸟作品,充分体现了武石先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如今,武石同志的家属将其不同时期的100余件作品慷慨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国家博物馆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馆藏类型,更有利于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展示。
嘉宾合影 卢旭 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致力于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国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武石同志作品捐赠仪式暨《烽火艺途—图录首发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弘扬老一辈革命艺术家深沉的爱国热情和突出的担当精神,引导观众勇敢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此次活动,既是向武石先生的艺术致敬,也是向那段峥嵘的岁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