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爱吃,美食早已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臭豆腐、武冈卤菜、常德米粉……这些我们爱吃的美食,代代传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美食之中,常德牛肉米粉的分量可谓举足轻重。来到湖南旅游的游客都要嗦一碗粉,感受下正宗的常德米粉。常德本地人每天的早餐基本都是嗦粉,一口下去开启一整天的愉快!一碗常德米粉,连系着无数湖南人。湖南人只要一看到热气腾腾的米粉,亲切感就油然而生。
说到常德米粉的历史,最远能追溯到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后裔马汝舟从长安奉调为武陵太守,落籍于常德。西北人爱吃面食,可常德人以大米为主粮,马氏家人遂参照面食的做法制作出了米粉,当地人逐渐接受并加以改良,使其口味变辣变咸,并加入其它佐料,慢慢就成了今天的常德米粉。
而常德人最信却是刘海哥的爱情故事。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来源于湖南花鼓戏的名戏《刘海砍樵》。
宋有樵夫名刘海,家住武陵丝瓜井。
日出打柴勤生计,日落趋堂奉母亲。
厚道为人邻里赞,孝敬至亲众人倾。
山中狐仙胡秀英,口含宝珠化人形。
一片真心来婚配,几翻推辞成良姻。
男樵女桑鸳鸯侣,牛郎织女比还赢。
海哥上山无暇饭,大姐在家直操心。
驱珠运灵献技艺,米浆过漏变须筋。
银丝光鉴热即食,爽滑味美便简行。
街坊循香络绎来,尝后交口赞语评。
大姐慷慨传技艺,常德米粉出令名。
谈到米粉,南方的小伙伴们都会非常清楚,北方的小伙伴可能就不会特别清楚。这个米粉跟一般的粉是有区别的。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材料是大米,早籼米经过十几小时水浸、打浆、加热定型特殊工艺制成洁白、混圆、细长且有弹性的粉条,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作料后即可食用,吃起来润滑可口、风味独具。分量十足的海口大碗端上桌来,还未动筷,浓郁的牛肉原汤香诱得你先喝一口汤。再举筷,舌尖上体悟到米粉的Q弹爽滑和经典配料的油炸小黄豆在唇齿间的爆裂感相交融。
米粉本身清淡无味,丰富的灵魂全仰赖于浇头。
常德人将“浇头”称作“码”。一种浇头的叫“单码”,阔气一点可以来个“双码”。牛肉作码历史较短暂,但后起的烹制之精细令其声名大噪,以致于一提常德米粉,必定是牛肉粉第一,其他的浇头花样都在其次了。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米粉的味道全靠汤来调。一千家米粉店有一千种调汤的手艺,浓淡鲜香总不同。用筒子骨熬汤是最常规的手法,有的店家则以老汤为好,换骨不换汤。汤煮好后,汤碗要先备齐,盐油味偏重些,待米粉在沸水中浮起即捞出装碗,再淋上浇头,一碗混合着常德人的热诚、火辣与精明味道的米粉便随着袅袅的香气端到顾客面前。
再说吃法,常德人吃粉不说“吃”,而是“嗦”,嗦得尽兴、吃得畅快。首先,要把粉拌开,将香辣的浇头、浓郁的汤和米粉搅拌,让每根粉“雨露均沾”,等到拌出热腾腾的香气,再手一挑,口一吹,嘴一嗦,粉就裹挟着浓香全部进到肚子里了,初绵后韧,圆润弹滑,一丝辣劲儿透上来,身上微微冒汗,顿觉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