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馆藏“国宝”为重点,推出《又见大唐》《唐宋八大家》等现象级文化展览;整合艺术院团资源,推出话剧《北上》、舞剧《铁人》等一系列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抓住“新基建”发展契机,打造辽宁文化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创新转化,这些成绩是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集成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今年,集团被商务部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芭蕾舞剧《花木兰》国际巡演项目被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这是集团所获众多奖项中的最新成果。
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自2018年6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总要求,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三步走”改革发展战略,创新创制,重点推进党建、业务生产、人力资源、资产财务等管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精品创作、设施改造、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和效益提升等项目工程,打造多项业务板块为一体的文化集团。3年来,策划推出系列文化活动3000余场,受众达1000余万人次。
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航母”,整合了原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等6个部门的21家单位,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演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研究与创作、旅游教育与市场监管、文化产业培育与开发等职能。这些“撮合”在一起的各个分支机构如何实现各自健康有序发展?对此,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尊重各机构的职能和运行规律,在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寻求改变和突破,通过项目制管理等方式,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应用于集团运转的全链条和各环节。
集团党委书记、主任韩伟说:“集团重新界定了部分分支机构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综合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成立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博工作3个业务决策咨询委员会;在展览、考古挖掘、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实行全面项目制管理;建立健全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省美术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治理能力。”这些科学举措激发了集团18家分支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各机构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集团将接手的7种期刊杂志分类整合到辽宁文学院和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以《当代作家评论》为引领,以强带弱,解决了部分期刊发展后劲不足,资金短缺、人才断档问题,使《鸭绿江》《新世纪剧坛》《文学少年》等期刊换发了活力。
集团结合企业化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引进和留住人才工作,启动了专业技术人员期待已久的职称常态化晋升工作。同时推动薪酬和绩效制度改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升集团的内生发展活力。
集团成立以来,举办了48个展览,其中《又见大唐》《又见红山》《玉出红山》《唐宋八大家》等系列文博展览,将传统展陈打造成文化传播事件,为新时期文物展览工作提供了辽宁模式的范本。探索、策划、组织了以书画、文物展览为骨架,以文化解读、审美欣赏为传播,并结合多手段展呈方式共同完成的多个文化艺术盛宴。为做好系列展览,集团多维构筑,调动了16家所属单位加入活动,利用省博、省图、省考古院的文物资源,组织艺术院团营造开幕演出盛况,文物研究部门举办讲座、论坛,产品研发单位负责文创开发,数字资源部门进行网站VR展厅设计。由此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形成了“观众喜欢、专家认可、媒体轰动”的文化现象。
7月,由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联合创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铁人》先后在沈阳和北京演出7场,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这是集团凭借资源优势,整合两家省级院团业务骨干推出的重磅大戏。集团党委常委、副主任、舞剧《铁人》艺术总监曲滋娇说,“《铁人》是工业题材,单一用芭蕾的形式表现有一定局限,所以我们将芭蕾舞、中国舞、现代舞进行嫁接,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特质和人物精神。我们组织两家院团的演员进行了几个月的技术技巧的统一整训,演出时达到了舞种、团队不同而舞台效果融合统一的良好状态。而其中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作法还起到了为集团培养后续演艺新人的目的。”
“集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全省文化服务的‘小、散、弱’状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韩伟表示,集团按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实现各机构间的协同高效发展,合并了职能相近或功能互补的部门,整合集中了专业人才、专业资质和资产,成立了五大中心等文化产业方面的部门,很好地实现了机构整合、职能融合、人员聚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指导各机构间加强合作,提升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改革后,原有单位的职能都没有弱化,全部功能得到了放大,实现了1+1>2的改革要求。
围绕精品剧目和展览,集团研发文创产品近千种,推动优秀剧目“走市场”,以商演模式做强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辽宁大剧院和中华剧场加入北方剧院联盟,拓展演出市场,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同时,策划实施高质量文化产业项目,以“辽歌大院”老旧小区改造、“青年剧场”开发利用等为抓手,打造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新的职能要求,集团创新体制机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公益服务职能与市场化运营机制双推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集团作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品牌塑造、数字服务、龙头作用等使命任务,更承担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品牌影响力,服务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的职责。集团成立之初即聚焦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方向和目标,在设施完善、活动推广、管理创新、品牌塑造、效益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了10余项大型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团还切实抓住“新基建”发展契机,整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化学反应”,创办启用了辽宁文化云平台,将其打造成集文学艺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辽宁文化云得到国家文旅部的充分肯定,被评为“文旅部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和“辽宁省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云平台运营维护单位工作人员朱学武说:辽宁文化云用户量增加迅速,预约平台的热门活动非常抢手。多次投放的文物展览、群文活动、演出门票等几乎半天时间就被预定一空。
目前,“三步走”改革发展战略显见成效,站在新的起点又该如何更好出发?对此,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通过做好“三篇文章”,即做好“老字号”的升级改造,做好“原字号”的发展壮大,做好“新字号”的培育开发;打造“四种模式”,即打造文化教育品牌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文化科技融合模式、文化交流创新模式;在党建、管理、服务、业绩、队伍等五个方面实现全面一流。“今后我们将深入研究集团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明确集团运行体系,找准经济增长点,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创排打造艺术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丰富文化和艺术供给,以优化整合的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辽宁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的更大贡献。”韩伟这样说。
《又见大唐》观展现场
舞剧《铁人》剧照
舞剧《铁人》剧照二
(图片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