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主要流传于浙江杭州等地,用杭州话说唱,以击小锣伴奏唱短篇故事、说笑话、唱滑稽京剧和说长篇故事为表演流程。
小热昏始于1880年左右,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小热昏主营卖梨膏糖,第一代艺人为赵阿福,其徒陈长生在苏州卖梨膏糖作艺时,收杭州人杜宝林为徒。杜宝林回到杭州,在街头卖梨膏糖,为招徕生意,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
杭州小热昏的表演多在露天,一个放箱子的架子,箱子里是梨膏糖及一面小锣、一副三巧板。表演前把汽油灯点着,然后站到条凳上开始招揽观众,先敲小锣,边敲边说一些零星笑话,待观众聚拢艺人就会表演一段完整的“卖口”(类似于相声、独角戏)来定场子,随即会唱一段“锣先锋”——也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小锣书”;接下来艺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尽情发挥,学唱当时盛行的各类戏曲唱段、时调小曲。以唱为主,间以说表,也摹拟戏曲中人物动作表情。主要演唱滑稽京剧中的方言京剧,艺人杜宝林、赵文生、俞笑飞、赵美英等的方言京戏都非常出名。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它的新闻性,脱胎于唱朝报的杭州小热昏绝对需要新闻性,优秀的艺人可以现编现唱,句句押韵。说到故事情节高潮紧张时,即开始卖梨膏糖,称为“卖关子”。卖糖后,继续说书,最后到故事情节更高潮时,以“关子”结束,以吸引听众次日再听。
1958年杭州曲艺团成立,小热昏演员罗笑峰、安忠文等加入该团。同年,由俞笑飞、罗笑峰创作,安忠文演出的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歌唱孙才尧》,赴京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
2006年,杭州小热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自于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