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看见文物 |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10-16 18:38

这是一把出土于1971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范粹墓的扁壶。模制,体扁,上窄下宽,敞口短颈,深腹,平底,底下有椭圆形矮圈足。两肩各有一圆形穿孔。通体施橘黄色釉,底不挂釉。颈与肩接连处,有连珠纹一周,腹部前后两面纹饰相同。

范粹墓黄釉瓷扁壶,从制作工艺到浮雕纹饰,有典型的“胡风”,北朝时期,古萨珊王朝的音乐舞蹈杂技大跨步地走进中原主流社会。在这个瓷扁壶体上,浮雕有生动的胡腾舞场面:

壶腹纹饰为5人乐舞场面,中间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双足胯跳,反首回顾。两边4人伴奏,左2人一弹五弦琵琶,一击钹;右2人一吹横笛,一双手向前作打拍状。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翻领或圆领窄袖长衫,腰系宽带,足登长靴。可能是当时西域人的乐舞形象。

看见文物 | 千年前的

路雪 摄

胡腾舞是一种北朝至唐代流行于西域,即今天塔什干一带的民间舞蹈。此舞大多以男性胡人为主,其特点多以腿脚功夫见长,提膝腾跳,刚毅奔放,又潇洒诙谐、雄健矫捷,因其舞姿多以腾身跳跃为其舞态基调,故名“胡腾”。舞者的装扮大都为头戴尖顶蕃帽,身穿窄袖胡衫,足蹬软底锦靴,跳起来急如飞鸟,腰间的宝带会发出鸣叫声。唐诗中有不少记载胡腾舞的诗句,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都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西域诸国的商人在中原活动相当频繁,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东传。达摩支舞等西域舞蹈以及琵琶、箜篌、筚篥等西域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影响着中原地区固有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件瓷壶记录了北齐宴乐的场景。从目前同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来看,当时包含的乐器种类主要有:细腰鼓、鼓、琵琶、五弦、箜篌、琴、筝、横笛、笙、筚篥、排箫等,相较于鼓吹乐中打击类和吹奏类乐器的重要地位,宴饮乐场景中的乐器更注重打击、吹奏、弹拨这二类乐器之间的均衡性。

这件黄釉扁壶,其皮囊式造型与胡腾舞的图像,强烈再现了千余年前西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扁壶在河南洛阳、孟津北朝墓中也有出土,且形制和图案相近,这是对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最为直观形象的诠解,说明中原汉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一直秉承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同时也为研究北朝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我国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 4150ZYN

责任编辑: 4150ZYN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