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嘉陵江畔“文旅浪花”竞相盛开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1-11-30 19:33

源远流长的嘉陵江在四川南充境内蜿蜒曲折298公里,留下了最美的身段与浓浓的文化馨香。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南充市近年来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品质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各项文旅建设的源泉竞相涌动,嘉陵江畔的朵朵“文旅浪花”正迎着文旅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竞相盛开,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提供了样板。

锚定“新目标” 着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突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月19日,南充大剧院内,这首经典红歌再次引发全场大合唱。歌曲强大的共情力,让坐在剧场前排的南充市民邢玉芬眼眶湿润。“我们这辈人从小就听着这首歌长大,每一次唱都是发自内心对党的歌颂、赞美。”当晚,“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暨首届巴蜀合唱节落幕。3天时间,来自川渝等西部12省(区、市)的27支合唱队2000余人放声嘉陵江畔,唱响对党的祝福,此起彼伏的红色之音从嘉陵江畔飞向远方……

公共 | 嘉陵江畔“文旅浪花”竞相盛开

近年来,像这样的全国性群众活动不止一次在南充举办。从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等地方文化活动,到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国际木偶艺术周、中国(西部)丝绸文化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活动品牌,南充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张闪亮的名片。究其原因,与当地日臻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

自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南充市坚持以“先行先试、提供示范”为己任,着力在“突破”上做文章。基于这样的认识,南充市委、市政府锚定新目标,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纳入《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示范区创新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2018年以来,全市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2020年南充市本级财政总投入达3.37亿元,比2018年增长15.4%,人均投入达60.2元,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资金4000余万元,保障了创新发展的根本。

“在强有力政策引导和财政保障下,我们不仅新建了南充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大木偶剧院,维修改造南充大剧院等标志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活动组织方面的突破。”据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南充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战略,充分整合党员电教、科普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妇女儿童等不同行业、不同门类的场地、资金、项目,全面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并依托各县(市、区)资源优势,打造了三国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圈层;同时,结合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和双休日,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高频次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仅在2020年就达到6870场,惠及群众400多万人次。

借势借力 营造多样个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

如今在古城阆中,找一处银杏掩映的院落,大概率就能看到一间古朴的书吧静藏其间,木质的书架上摆满书籍,游人手捧图书,沉浸于书香之中——这是南充的阆中市“千年古城·万家书香”文旅共建项目多年耕耘的成果。

作为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十大亮点之一,该项目依托国家5A级风景区阆中古城,通过政府主导、机构联接、社会参与,把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密集嵌入古街道、古院落、古楼阁,实现阅读“人人可为、随时可享、触手可及、文旅可读”,让“千年古城”满溢“万家书香”,充分提升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统计显示,阆中市目前已建成大型特色书吧书院50余家、社区书屋45个、农家书屋427家,各类书香机关、书香景区、书香商场、书香街道、书香茶吧等80处,收藏各类图书25万余册。

公共 | 嘉陵江畔“文旅浪花”竞相盛开

南充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衷是让市民游客享受更便捷的文旅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感触到丰富的文旅体验。为达成这个目标,公共文化服务就要不断突破瓶颈,尤其在文旅融合的风口下,借势借力、融合拓展是关键。

为破解“融合发展”难题,南充大力推动实施中国西部红木家居文化创意园、木艺博物馆、七宝寺书香小镇、阆中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进士文化旅游景区、相如故城等项目开发,以文旅产业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五一”假期,重新揭开神秘面纱的相如故城既可领略“凤求凰”的传奇爱情,又可游览汉赋博览园,以及欣赏川北灯戏、车车灯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节目,让游客乐享其中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文化为媒,南充还打造了中法农业科技园·凤仪湾“非遗展览馆”、依格尔“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城市改造中打造了“六合丝绸”工业文化遗址公园、“红房子”美术文化生活馆、嘉湖书院、三国文化走廊;在农村建设中创办了五龙乡村农耕博物馆、升钟湖钓鱼陈列馆、走马濮园、凤凰故垒、龙林码头等,将公共文化服务植入农村、街道、商场、企业、景区,让静态文化符号与动态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动静一体,成功营造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

反弹琵琶 提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南充经验”

作为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南充自启动创建示范区工作以来,面对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实力较弱、贫困人口较多等不利因素,巧妙地“反弹琵琶”,扭转发展差距,一跃成为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排头兵。这些实打实的成功经验,或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南充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四川贫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财政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南充通过社会多元参与和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下,南充先后打造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院、桑茶文化博物馆、蜀绘文化博物馆、银河丝毯博览园、保宁醋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与此同时,在政府鼓励下,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也通过自筹自建创新打造了凌云山国学馆、王皮影博物馆、本源堂众筹图书馆、茗雅居茶文化图书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4个。其中,“王皮影博物馆”于2019年首次以个体名义承接举办国际木偶皮影交流展演活动,实现了民间博物馆建设和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的传递。

公共 | 嘉陵江畔“文旅浪花”竞相盛开

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而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南充创新“院校共建”办学模式,并大力整合民间演艺团队,动员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捐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常年举办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南充市合唱艺术比赛,南充已经打造县区、院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常年坚持的合唱队伍160余支1.3万余人,每年开展活动300多场次;开展“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欢乐进万家”春节文化活动周等活动,组建舞蹈、民歌、民乐团、翻山铰子、高跷狮舞、连宵等社会文艺队伍1100多个。目前,南充市共有登记在册文化志愿者1.2万余人,与2018年相比,增长16.8%。

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遣兵”的可行性也在南充得到了印证。高坪区长乐镇苏家桥村海螺湾“坝上草原”充分把握文旅融合的重大机遇,引进竹编传习所、狩猎场、射击场、水上漂流、房车露营等项目,并在经营业态中植入川剧坐唱、竹编传习、火龙表演等公共文化服务要素。该项目在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的同时,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复活,让当地停摆了27年的川剧又焕发了生机……其跨界融合带来的激活效应,创造了当地公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范例。

(图片由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责任编辑: 4150ZYN

责任编辑: 4150ZYN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