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当代著名戏曲剧作家张永和及其学生张婧撰写的《大国医施今墨》一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本书得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倾力支持,并为之作序“大师的背后”,由施今墨先生幼子、名医施小墨大夫作为医学顾问,金方书院薛钜夫院长倾情撰写“如见故人归”。
该将施今墨医案、医话、医教与生平相融相合、将医与艺、术与道、中医药与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实力。中医药防疫之所以有独特优势,在于中医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早在半个世纪前,一代医宗施今墨先生就曾预测到:如果疫情流行,会有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施今墨哲嗣、名医施小墨说,“作为一名中医,作为家学传人,应当凭自已所学,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父亲常说:“疾病千变万化,综错复杂;人人体质不同,且有季节、气候、 地理等影响,应按实际情况,施以治疗……即所谓既不泥古,又不离古,必须溶合蕴化,辨证施治”。
施今墨,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是现代中医发展史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医发展史启后承前的时代缩影。因为他,中医有了自己的大学(华北国医学院),中医有了统一的教材,有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因为他,中西医走上了取长补短的结合道路……
施今墨一生中有10个“第一”:1、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时代,积极倡导中医改革和中西医结合;2、倡导临床中中西医病名统一,第一个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西医疾病,逐步总结出每一种西医疾病的中医专方;3、第一个创办中西医课程兼授的中医大学——华北国医学院;4、1959年第一个提出中医临床治疗转入保健品开发;5、第一个提出振兴发展中医战略——编书、办医院、开学校;6、第一个提出中医药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7、第一个完整提出中医配伍对药学;8、第一个提出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9、第一个提出编辑中医中药大辞典;10、中医历史上第一个立下遗嘱,要求贡献遗体用于医学解剖。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中医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将中医放入现代科技发展的大平台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而施今墨先生早年便提出了中西医相结合、以西医科学诊断论证中医辩证思想的真知灼见,他不仅是一位治病救人的良医,更是一位国学积淀深厚、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京剧)的达儒,具备诗书画艺同参的参合思维,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深沉爱国情怀与锐意进取思想的改革家。
“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大国医施今墨》的出版,正是通过施今墨多层面、多维度、旗帜鲜明的大国医形象,了解他作为中医人、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格局修养,了解他“天人同构、阴阳合一、辨证施治”的中医思维;借助《大国医施今墨》的出版,可以循着大师的背影,回答什么是名医(改写历史,超越前人,引领后学,解决问题,讲述文化故事);激励中医后辈思考中医医术传承与医道传承的辩证关系,培养道术同修、具有深厚国学积淀与参合思维的中医人才,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如水向源、孜孜以求……
2021年,适逢施今墨诞辰140周年,施今墨创建的华北国医学院创立90周年,为一代医宗施今墨撰写人物传记,弘扬祖国中医药,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可谓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