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工艺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人庄绰的《鸡肋编》中曾对定州的缂丝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质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由于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着“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盛誉。在历史上,定州缂丝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
定州缂丝艺术品主要是以名人书画为粉本,多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题材。作品运色施丝高雅古朴、和谐柔美,技巧灵活多变,图案界划清晰,线条勾勒有力,设色或沉稳古朴、或明丽天成,工丽典雅,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定州缂丝以真丝为原材料,有16道工艺流程: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技法众多,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字母经、绞花线、押帘梭、芦苇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缂丝的制作工具主要有织机、竹筘、梭子、拨子、剪刀、撑样板。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