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花鼓戏,哟喂之哟!”在洪湖岸边的湖北荆州洪湖市,这句俗语可谓是家喻户晓。位于洪湖市的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曾有过高光时刻。上世纪该剧院上演的《白毛女》《水乡民兵》《站花墙》《送礼记》等深受城乡人民喜爱,并获得多项大奖。彼时,荆州花鼓戏从演出内容到形式,从剧种到舞台,从音乐到舞美,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和难以忘怀的艺术创造。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年轻受众对于快节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更为崇尚和喜爱,到剧院去看上一场戏,俨然成了落伍的代名词,听戏看戏甚至被划上“老年人的专利”,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也遭遇重重困难。
面对传统戏剧艺术日渐式微,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的艺术工作者们不言放弃,在困境时坚守、在传承中创新,让荆州花鼓戏向阳而生。
荆州花鼓戏《寻亲记》剧照
演绎革命老区艺术之魂
洪湖市是革命老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便位于洪湖市瞿家湾镇,这里诞生了英雄的革命队伍洪湖赤卫队,诞生了英雄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这里曾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红色政权,走出了一支长征主力军,创造了湖区革命范例,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近年来,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在不丢掉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洪湖本土红色文化背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老区红色之根来演绎革命老区艺术之魂,融入“时代”元素、“红色”元素的剧目,得到了观众认可。
荆州花鼓戏《利剑出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作为一部廉政题材的现代戏曲,该戏讲述了一名地方纪检干部与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故事,一经演出便收获无数好评,获得了2021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还参加了“湖北红色戏曲汇”展演。
同时,为宣传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编排演出了大型荆州花鼓戏《洪湖赤卫队》,在全市巡演收获好评如潮,并成功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剧目。
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该剧院以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谢爱娥同志事迹为原型,新创作的荆州花鼓戏《洪湖放歌》,再现了一位基层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动人事迹,看哭了无数观众。
“绿色通道”引进人才
由于受新兴娱乐方式冲击,加之演职人员待遇较低,且受人事管理体制约束和经费限制,难以引进人才,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一度人才青黄不接。
2010年10月,在原洪湖市文化局的支持下,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委培班21名学员赴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学习,通过三年中专加上两年大专(3+2模式)的培养和学习,2015年他们回到剧院开始了正式演出。之后,又争取到洪湖市委开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择优将这批学员中的17人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如今,这一批人已挑起剧院大梁。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提高剧院演员的待遇。”提起剧院近年来的变化,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金鹏来感慨万千,他希望由荆棘丛中走出来的剧院可以越办越好,希望可以和新一批的青年演员们一道,在老一辈演员的基础上把荆州花鼓戏发展、壮大,让“花”开得更鲜艳。
为了创作好的剧本,编剧们不断地构思,邀请老师指导,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为了演好一个角色,演员们无数次揣摩人物心理、一次又一次地排练……直到能够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进人才并激发其活力,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正重铸荆州花鼓戏的精彩。
荆州花鼓戏《利剑出鞘》演出现场
线上线下营造演出生态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仅靠单一的剧场和舞台传播,很难完全展现魅力,只有打破陈规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这已成为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上下的共识。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调整思路,紧抓线上创作,积极开展云演出。通过网络平台展播创作渔鼓《全民动员战疫魔》、三句半《不除病魔不收兵》等剧目,点击观看人数达10万以上。
“疫情期间,我陪家里的长辈在网上看了好几部荆州花鼓戏,意外地发现还挺有意思的。”荆州大学生小吴说,以前戏曲给他一种刻板印象,总觉得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会喜欢的,但真正沉下心看了之后才颠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
初次“触网”便卓有成效,让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认识到让传统戏剧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所知晓、所接受,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据介绍,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遵循观众心理需求,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舞台表演,邀请专业摄影团队录制成片,参加“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扶贫网络展播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营造出了良好的荆州花鼓戏演出生态。
从线上传导到线下,“花鼓戏年轻化”步履铿锵。荆州市实验花鼓剧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王海章说:“如今,站在舞台上,明显可以看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图片由湖北荆州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