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2022年仿佛悄无声息来到。忙碌的文旅人,也许在写某个文件时才突然意识到,2021年已然过去,文化和旅游工作又进入一个新年头。
在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文旅人矢志前行的不竭动力。业态丰富的旅游供给,为满足群众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回望2021年,山东文旅系统有太多喜事、大事,当然一些不如意之处也难免。让人欣慰的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回望,2021年尽管来去匆匆,固然奔波劳累,但收获不少,山东文旅业的进步不少。
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山东文旅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21年4月初开始,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每周一的晚上,作为集体学习时间,创新设立党史学习教育“四固定”读书制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范围、固定书目,期间还穿插开展红色剧目观演、文旅融合大讲堂、理论中心组学习等。风气略显浮躁的社会,党员干部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学原著、读原文,机会十分难得,学习的成效也一定事半功倍。
“四固定”读书制度,更像是一把钥匙,解开了山东省直文旅系统干部职工的心结,让大家在干事业的同时,别忘了为民的初心,始终记得学习的力量。
2021年,山东文旅人策划推出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前后近3个月时间,140多部作品演出近400场次,线上吸引近一亿人次观看。精品,总是不乏观众。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在山东举办期间,全省文旅人创新形式、勠力同心、线上线下结合,开创了歌剧节举办的新模式,52场演出让1.5亿人次的观众大饱耳福和眼福。
2021年,山东的考古也是亮点频现。“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的评选,集中展现了山东文明起源的发展过程,增强了齐鲁大地群众的文化自信。当年4月,山东历史上规格最高的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对革命文物保护等作出具体部署。
2021年,山东的公共文化和非遗保护,结合时代形势和人民需求,创新性开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常规工作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山东文旅人策划了“河和之契”非遗交流展示周和沉浸式情景小剧推广,对在基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产生重要作用。
2021年,“好客山东”的品牌打造依然坚实有力。全省旅游发展大会顺利召开,牵头八省市成立中国旅游新媒体推广联合体,乡村休闲旅游的业态日渐丰富,在恢复市场信心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山东文旅人最不能忘记的,是在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日子,全省推出“8个100”系列活动。立足讲好党的故事,山东文旅人用百姓便于参与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创作、展览展示、红色旅游等结合。
2021年,黄河文化的传承被提到一个新高度。山东文旅人高质量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系统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
2021年,带给山东文旅人太多记忆。除了以上点到的,还有文旅消费、智慧化建设、文化创新、对外开放等等。每一项工作,如今说起,是三言两语。当初干时,可谓克服诸多困难、跨越千沟万坎。
小寒已过,腊月里忙年的味道渐浓。刚刚步入2022年,山东文旅人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此刻,再动听的歌曲或者有文采的诗句,均不如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新一年,继续保重身体。让每一个人,都做奏响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交响诗的乐手。
(图为2022山东新年交响音乐会,山东歌舞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