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南方观察丨“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1-06 17:46

青年画家贺海锋,这些作品融汇古今,推陈出新,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意境和韵味,也具有现代绘画的视野和张力,展现了新一代中国画家对山水画的全新理解和表达。

贺海锋自2020年从中央美院博士毕业以后,南下客居于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深深感受到时代发展的风云变化。作为山水画家,他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山川大地,绿水青山。时值新冠疫情,他蛰居深圳,心无旁顾,潜心于山水画的探索,创作了一批山水新作。这些作品大多以彩墨形式绘于绢本之上,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作品看似并无特定的南北山川地点指代,但地貌形态却新奇可观,与大众日常展览中熟悉惯见的山水画殊为不同。作品过滤了现实社会的烟火气,具有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将传统工笔山水画的视野与表现转换为极具现代感的构图,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突出了整体感,同时又以丰富的笔墨皴法表现了山川自然的肌理结构,令观者耳目一新。

南方观察丨“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茶花溪的晨》尺寸:300x160cm,彩墨金铂绢本,2021年

贺海锋1982年生于湖南耒阳,2010年、2016年先后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师从陈平教授、崔晓东教授、丘挺教授。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作为著名山水画家陈平教授的学生,贺海锋不仅对陈平先生的现代山水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博士就读期间也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博士论文即以宋代重要画家所绘《潇湘八景——宋代地域性山水风格研究》为研究母题,系统梳理了宋代山水画的源流,从潇湘地域美术进而探讨宋代山水画的美学意境。这些深入的专业研究,转化为贺海锋对中国山水画进行继承创新的深厚素养,使他的作品既具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韵味,也传达了现代人对自然的观看表达。2019年以来,贺海锋曾在天津美术馆、重庆美术馆、云南美术馆举办过展览,受到观众的欢迎。

深圳美术馆始建于1976年,是深圳最早的艺术展览机构,深圳特区成立后,于1987年更名为深圳美术馆。建馆以来,深圳美术馆积极推进海内外艺术交流,将关注当代艺术、关注本土艺术为作为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先后策划举办了许多中国近现代名家、当代艺术以及深圳本土艺术的专题展览,且收藏了许多近代名家和20世纪优秀的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此次举办贺海锋个展,是深圳美术馆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当代青年画家的培养扶持,促进深圳公共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必将对丰富深圳市民文化生活,推动中国本土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殷双喜

2021年12月31日

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简介

展期:2022年1月6日至1月17日

主办:深圳美术馆

艺术总监:陈履生

学术主持:薛永年

策展人:殷双喜

展览题名:陈平

执行策展:覃京侠 丁澜翔

展览组委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主任:张燕方

副主任:王子蚺

委员:万黄婷 王子蚺 陈履生 张燕方 赵伟东 覃京侠 游江 黎晓阳

01

学术主持寄语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结合。真挚的情,有感的景,延申出“画外意”,引人进入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境界。青年画家贺海锋的“守望”展览,以艺术家眼中的山水世界,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内心诗意化的人文情怀,在这个浮躁而愈益物质化世界上,守望着当代语境中的精神家园。

展览的作品,可分为三个部分:湖南写生山水、城市山水与山水创作。

他的写生,集中于自己的家乡——湖南。他描绘平缓的山丘,温暖潮湿的气候,漫山遍野的植被,水气氤氲的视觉印象,特别是这种自然风光在阳光下错综复杂的明暗关系。他运用披麻皴长短相间的线条,表现出光照下的真实感,暗藏的生机汹涌,透露出画家细腻的感受力,营造出苍茫万顷的生命境象。

他的城市山水,幻化视觉感受,把几何形状的建筑群体,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加以升华,形成群山如屏的山水气象,削弱了千篇一律水泥森林的压抑窒息之感,张扬了回归自然尽享“卧游之乐”的精神自由,折射出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愿景。

他的山水画创作,多善于跨界吸收,以繁求简,重感受而尚提炼,妙在直觉与抽象之间,手法朴实,绝不取巧,大都从局部到整体,以别具姿态的笔墨生发出空间、造型与境象。画中有“常理”而无“常形”的变幻不定的云和绮丽多彩的虹,更增加了灵动与飘逸。他的艺术还在发展,但已把现代视觉感受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起来,显出在艺术实践中别开蹊径的勇猛精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家:薛永年

2021年12月

02

策展人言

情寄云山

对于一位初到深圳的青年画家来说,深圳会给予他什么样的印象?

贺海锋,这位生于湖南,求学北京,又南下深圳的山水画家,以他在深圳近两年的潜心创作,展现了他对于深圳的丰富感受。以《星空之城》为代表,他以蓝色的基调,将深圳呈现为一个令人惊叹的视觉景观,高楼如山,星光闪烁,流云疾驰,日新月异。《山水之城》和《迷城》很好地表达了画家对这座改革发展之城的复杂意绪,而《东湖晨曦》展现了都市里的自然,绿水青山,闲云飘逸,有轻风拂过。由此,画家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理想,我们不难从他那些远离尘嚣的山水画作中感受到一种对未来家园的理想情怀。

贺海锋的山水画以工笔赋彩为主,偶有泼墨泼彩,整体格调是挺拔硬朗的,有一些作品中的山峰如高树穿云,似有湖南张家界群峰耸立的风景气象。他的画法来自对传统的研究传承,却充满了现代画家的结构意识,其山石皴法奇特,密集用笔。局部严谨细致,但用绵延不断的线条结构出庄严宁静的整体图像。他所采用的金箔与青绿着色技法,出自传统,但仍然保持了鲜明的笔墨线条结构,与古人突出重彩着色淡化线条殊为不同。贺海锋作品中山的皴法与前人不同,古代画家以不同皴法呈现不同的地质地貌,贺海锋的皴法将山石土坡杂树植被融为一体,以绵密交织的淡墨线条组合成为一派朦胧的视觉意象。更为少见的是,他常常以赭色表现山石崖坡的裸露断面,与山坡植被的绿色形成对比,使画面产生一种平面的构成意味。

南方观察丨“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水边的云》尺寸:200x120cm,彩墨绢本,2021年

贺海锋的作品大多以彩墨形式绘于绢本之上,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作品大多并无特定的南北山川地点指代,但地貌形态却新奇可观,与大众日常展览中熟悉惯见的山水画殊为不同。他的作品过滤了现实社会的烟火气,具有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将传统工笔山水画的视野与表现转换为极具现代感的构图,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突出了整体感,同时又以丰富的笔墨皴法表现了山川自然的肌理结构,令观者耳目一新。

贺海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从本科到博士,十余年来持续受陈平、崔晓东、丘挺诸位名师指教,作品兼具北方山水的硬朗坚毅和南方山水的明快清秀。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学术研究,拓展了他对中国山水画史的宽阔视野。他的山水画融汇古今,推陈出新,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意境和韵味,也具有现代绘画的简洁和张力,展现了新一代中国画家对山水画新的理解和独特表达。我相信在深圳这样一个兼容并包,鼓励创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贺海锋的山水艺术一定能够象古琴曲“高山流水”一样,遇到知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殷双喜

2022年1月1日

03

评论摘录

海锋是一个有真挚情感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并积极向上,不折不挠。对大自然的观照与认知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山水画学习从传统里来,并能出新。初学王蒙的“解索皴法”,对此种皴法的学习,且能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他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图式。他在山水的学习中具有敏锐的直觉力,却不让直觉流于表面,他用朴实的笔墨语言营造感人的图景,并由此种语言统领其对自然的观看和生活的体会。他把对自然的观看和生活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营造出宏大深邃的空间意境,且让诗意不留痕迹的流露。他用自己习得语汇描绘所见的所有物象,并试图把各种元素协调,呈现出感人的画面。

期望他在传统里不断地吸收养分,并提升自己,做到厚积簿发,让自己走得更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平

海锋的形式语言慢慢地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状态,他最近几年在水墨探索方面通过山水的笔墨形式获得的可喜的成绩,其作品中水墨灰调子细腻坚实之把控,在笔法上通过皴擦形成的浑然感,增强了绘画语言之密度;用墨干净、通透,画面效果既温润又不失苍茫;作品局部的书写性和整体结构推移的严谨性也结合得恰到好处。支撑其山水画的语言既丰富又复杂,山壑之间结构的推移和呼应、顾盼,在空间的留白上海锋也颇费心思,颇有心得。身处当今时代,他同时吸收一些他心仪的西方绘画之经典元素,诸如视觉样式、色彩意象等在海锋作品里得到较好的结合。绘画艺术最核心要素是要自我愉悦,自我情绪在作品中自由驰骋,师造化进而师天地,希望海锋沿着自我价值取向在山水的维度里继续做深、做纯、做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

昨天收到一条信息,是几年前一山水专业学生贺海锋发来的,想让我看最近的创作。碰巧我在云南写生,第二天早上才得见作品电子文稿,甚是欣慰!

这个学生是我在中央美院任教时山水系的学生。与他得已识见是在二零一零年本科毕业创作展现场。当时所有毕业生都在展厅忙着各自的作品悬挂和位置调配,我也在现场指导。学生陈聪景让我帮忙看看山水专业同学的创作。聪景与该学生是本科一年级的同学。这一届本科生是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第一届。从一年级起,就不再学习素描和色彩等西方绘画基础的课程,而是直接进入中国画的基础学习,从书法、树石、梅兰竹菊入手。相对往届学生而言,这一届学生早一年进入中国画的学习,基础训练相对往届学生扎实和严谨一点。我在现场看了看该生的几件小画,感觉该生的山水作品与其他同学不一样。这主要表现在,图式上有对自然景观入微观看,笔墨语言上有自己的情绪化处理,正应了张璪那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创作规律,要求学中国画的人对传承和发展双重兼顾。对于传承,要严谨地学习;对于发展,要大胆地创新。正如李可染所说:“对于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花最大的功夫打出来”,这样才能在审美情感和创作情感上都饱满真实,才能创作出朴实无华的作品。只有对这种真实情感的过滤和升华后,才能激发出对艺术本体的突破,走出自己的路来。

时隔近五年再看到该学生的新创作,依稀记得当初,该学主在我问他“你为何要这样画山水”时,他有自己的表述:“为了还原自己对南方故土的观看。南方长年水份充足,同时阳光也充沛。尤在夏天,当阳光强烈时,视觉感受之一是亮部和暗部,明暗对比很大。也是因为水汽,光线被吸收,暗部比较黑,亮部相对白。当正午阳光微微打在山峦上时那种特有的氲氤之气,明暗相映,层层推进,这也大概是披麻皴产生的视觉缘由吧……”他说想“追摹董源的观看和表达,把南方特有的植被丰富感皴法化,将那种杂草丛生、石树重林的状态表现出来。”今天看到这些作品有这种追求,表达得也较为真切。他于去年考入陈平老师门下做了研究生。但该生在学习老师的同时,还注重保留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为艺之本。他既保有师承,又能有所发挥,且能不泥古、不概念地真实表达,常有新意。这两点当继续保持,再加大对传统和自然的双重研习。盼能有更大进步,望能好好努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百钧

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我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海锋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央美院丘挺老师工作室认识海锋的时候,他刚硕士毕业,还在努力考博,光阴荏苒,如今已然获取博士学位。我旁观了他这些年求学苦读的吉光片羽,其勤奋好学、坚韧不拔、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颇为感佩。

海锋精研历代传统山水画理论并实践,高屋建瓴、另辟蹊径,善用中国画传统笔墨、敷染,以简洁的表现形式,写出一个质朴、纯净而又宏大、充满变化的世界。海锋尤其重视线的妙用,以线统御整个幅面,又用近乎恒态的灰调敷染,或诠释植被繁茂的南方景象,或谱写渺无人烟的西部风光。海锋在精研历代文人笔墨的基础上,注重实景写生,而其创作又推陈出新、去繁存简,以极具个人特征的形式语言,描绘山川风物,提炼时代精神,正所谓“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又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精习传统笔墨而又不泥古不化,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面貌者,殊为不易。

唐孟郊云:“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宋欧阳修又云:“尔心贵正,正则不敢私”。海锋抱朴见素、守真守正、心有大爱,他的创作充分体现出他对这片土地质朴的热爱,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代表了新时代青年人在文人画艺术探索和创新的新趋势。

近年来,海锋数度携佳作参展深圳文博会,在展会上大获盛誉。今《潇湘八景》的历史勾沉与研究,以及全新的笔墨实践,更是给我们展示出他深厚的学养和锐意的创新精神。

祝贺海锋以如此优异的答卷完成中央美院的博士学业!祝福海锋,未来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艺术成果!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强

海锋小我三岁,我们前后辍学,跨出湖南的大山,漂泊岭南。因从小痴迷艺术,所以又辗转来到北京。

此后数十载,在这座令人迷茫的城市边缘,求学、求艺、谋生、追逐,不敢因一刻而虚度光阴。

高考期间的海锋,就已初显绘画天赋,但他却常对我说,自己梦想成为一个导演。如今,他却在中央美院国画系顺利修完本、硕、博的全部课程,而且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作为一个在艺术江湖中讨生活的典型“996”而言,命运之手,在柔软的岁月与坚硬的人生中,不断地模糊着那些青春的脆弱轮廓,却在他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得以清晰的勾勒。生活沉甸甸的体验,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绝望,还是希望,都被他释放在了作品中。绘画,实实在在地把他历练成了一个优秀的画家。

海锋的画,犹如其人,浑厚恳切,坚毅而奋发。

南方观察丨“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山水之城》尺寸:240x200cm,彩墨绢本,2021年

从本科阶段的传统训练,到硕士期间的综合材料实验,再到博士阶段相对稳定的绢板水墨。海锋在不断的自我寻位中,始终执拗于对自我感受的信念与真诚,就如遮盖在他那顽固乡音里炽诚的心一样。无论是学习传统、还是走进自然,他都不完全以对象的正确性为圭臬,而始终对自我感受可能的前设,保持着审视与自觉的品质。

这种品质特征,并不完全是指那些不可还原的恒定条件是什么,也不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我们相信我们把某种类似物,视为具有“艺术品质”的条件是什么。毋宁说,正确性是被限定的场的规则性,是某种被给定的、懒性的、可以被重新建构的东西。在艺术实践中,正确性虽然可以被作为是对象的替代物,但并非对象本身。绘画艺术不可还原的本质,也就是对象本身是无法被把握的,只能被感受的、可以唤起的普遍性的个体创造体验。

海锋在其艺术实践中,能够超越基于“群山叠嶂”这类传统山水意义的美学语境,并与他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感受经验,进行有效地结合。这不仅激活了传统山水与当代视觉之间的另一种境界,在空间姿势与线条姿态上,都重新生发出别样的艺术之花,营造出一种具有个体意义的水墨图式。

在虚实并用的视觉质感中,他一方面把线条作为画面最具复杂推理思维与文化意义的元素,在画面的空间结构中,借助两宋山水中“三远”的空间法则,即视觉形象的体块堆叠与交错,形成各种视觉空间“距阵”;同时,在结构编码上,借鉴王蒙等人的“解索皴”,以淡笔干墨为起承,逆锋涩行,寓刚于柔,在毛笔的缓步平收中,尽显虚实、干湿的视觉秩序。

然而,对于海锋而言,其内心中无与伦比的激情与力量,也许才是他的艺术中难于被发现和最具有魅力之所在。

在他那些看似静荡荡的画面里,我们能够轻松地体验到一种山洪般的凶涌。细细条条的笔触,紧贴着起伏跌宕的山体,落在半生不熟的绢板上。各种姿态与形状的推拉横扫痕迹,曲曲折折,在这儿那儿,一会侧着,一会正着,一会逆着。散淡的笔性,总是能够在他那疾速缓急的线条之间,唤起确定无疑的情感痕迹,混合在画面殷殷悱恻的整一节奏中。在那些密密匝匝的笔线铺排中,从某一个原点,向四处缓缓推散,集合为一个整体的视觉语境。我们常常会惊艳于那些偶尔横贯群山崭岩之间的流云,令山断水连,营造出一种密箐阔无边,苍茫连万顷,萧瑟楚山寒的生命境象。

有时,画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也许并不完全是观众所看到的。

在海锋的作品中,既有嵬然不动的群山巨筑,犹如横亘于每个城市异乡人眼前,那连绵高楼巨筑的巨大压迫感,崇高而凝固;又有家乡楚地自然山水的群峰叠翠,峰同巨蟒,巍峨广袤。

迷惘与壮阔、压抑与奋发、绝望与希望,这些关键语境,在海锋的细琢与深描中,构成了他作品中彼此矛盾、交错而重叠的精神体。

南方观察丨“守望——贺海锋山水画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山颂》尺寸:380x190cm,水墨绢本,2021年

艺术是最直接、最久远、最恒定、最生动地记录与接近这个世界最难捕捉的人类情感与激情的痕迹。宋代诗人朱元升的《应潮潭》:“群山虽叠嶂,大海暗来通。气类倘相应,寸心千里同。”作为一个80年代的中国农村青年,他是城市化大潮中具有典型励志故事的一个代表。从社会最底层的土地里生根发芽,为了追逐艺术,他几乎扮演过这个时代变革中所有的角色。他打过工,创过业,摆过地摊,然后复读、复读再复读。最终幸运地进入艺术的最高学府,读完艺术最高的学历,遇到最优秀的老师。

最难能可贵的是,海锋在面对生活的百般蹂躏与幸运之神的交替眷顾中,还能够始终保存着内在心性中那种土地般的浑厚恳切,坚毅悲悯,奋发而感恩。这些珍贵的生命品质,回馈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在他对艺术完全个人化的热情与表述,并不断地塑造着艺术实践中的那个真实的自我。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海锋却带给我两个最好的消息:一是他顺利毕业与就业;二是他准备新的个展与画册,约我写点文字。作为一路携手同行的艺术痴迷者,此刻,我真是有千言万语。

人的一生,变幻莫测。对于龊龊于一种答案是非的人来说,结果常常会令人落空,最终苟且于麻木与呼吸之间。艺术与生命一样,无论是在高山之颠,观天地枯荣复反,还是处流水之畔,体云海浓淡舒展,枯与荣、浓与淡,一切都会迹化于生命的顷刻之中。

帕诺夫斯基认为“绝对、终极的诠释并不存在。”爱因斯坦也曾说,生命与宇宙就如一个永远打不开的表壳,我们只能站在外面,发明各种“答案”,来猜解这个表是如何运转的。在海锋的艺术中,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他直面着生命的枯荣浓淡,始终能够保持着审视与自觉的品质,在永不可解的追寻中,通过艺术,去编织与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答案。

而且,他的希望,在他的作品中,已然若隐若现地向我们扑面而来。

何先球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贺海锋

1982年4月,出生于湖南耒阳。

2006年~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14年~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平教授。

2016年,作品《重泉叠嶂》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优秀创作奖;

2017年~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平教授、殷双喜教授。

2020年,被评为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作品为外交部收藏并陈列,并被多个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供图:深圳美术馆)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