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呼和浩特市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复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示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月16日上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统一部署要求,积极相应号召,迅速行动,动员党员和团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请缨、纷纷报名,在最短的时间内汇聚了同心战“疫”的文物考古力量,成立由20人组成的考古研究院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志愿分队。
志愿者当中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军队转业干部、有入党积极分子、有青年骨干,其中还有7名最美巾帼志愿者,他们思想进步、素质过硬,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2月16日下午,全体志愿者参加赛罕区中专路街道办事处组织的线上集中培训,全部熟练掌握“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身份信息采集工作做好准备。
根据赛罕区中专路街道办事处的统一安排,内蒙古考古研究院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志愿分队的20名志愿者,作为核酸采样信息员分成4个小组,负责展览馆社区长乐湾小区全员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是核酸检测采样前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为了避免受到感染,做好志愿者个人安全防护,每天每一位核酸采样信息员必须从内到外穿戴三层防护用具,帽子、口罩、护目镜、防溅面屏、防护服乃至鞋套,一样都不能少。穿着沉重的防护装备,戴着二层橡胶手套,而且还需要与被采样人近距离接触,进行信息录入核对,风险其实无处不在。疫情虽险,但志愿者从不缺席。
从2月17日的第一轮全市核酸检测到23日的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全体志愿者作为核酸采样信息员连续奋战,没有休息一天,但是大家没喊一声苦、没叫一声累。尤其是2月17日,气温骤降到零下23度,伴随着飘舞的雪花,大家从上午一直紧张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咬牙坚持,毫无怨言,确保第一轮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完成,志愿者忘我的工作得到了街道、社区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疫情当前,责任在肩。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响应,有效组织,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平激动地说:“我们的职工是优秀的团队。面对疫情逆行而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服从调度安排,各司其职,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并肩作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最前沿,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从第一轮到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20名志愿者人均开展核酸采样信息采集工作20小时以上,录入核酸采样信息10000多人次,零失误、零差错,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责任担当,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谱写了动人的疫情防控战斗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力量!”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