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但指的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创新。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导向,文化旅游领域的创新怕是“走不通”。
近期,个别地方的文艺创作,涌现出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值得警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没有道理地推翻以前积累的经验,不聚焦主责主业,义无反顾、盲目地跳入跟风的潮流中。
先说跟风这件事。近十年来,个别地方文艺创作领域的跟风可谓愈演愈烈。某个历史题材火了,大家一哄而上;某个现实题材又引起关注了,大家也是群起而跟。结果就是,开头热热闹闹,最终冷冷清清。题材都是好题材,但就是一个精品没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乱哄哄抢人、抢本子、抢政策。最后立上舞台,演上两场,业内评价不高,于是马放南山,歇业大吉。
跟风的另一个坏处,就是制约了大家的判断力。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创作人员,职业敏感性应该是最高的。什么题材能引发关注,什么作品受百姓认可,创作人员心里不可能没数。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选择跟风呢?跟大家的求稳心态有关,主要原因还是没担当、没干劲,归结起来就是懒,不愿动脑子。
说完跟风,再说盲目创新。
文艺创作需要创新。因为时代在发展,群众需求在变化,创作当然要与时俱进。不论方法还是理念,都要不断更换升级。可是,如果总是盲目创新,脱离艺术发展规律,这就是件很危险的事了。
有的市级院团,没什么发展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搞一个小戏、明天又要搞一个大戏,翻来覆去,没有长性,缺乏规划,看似锣鼓喧天,实则是给未来的发展“埋雷”。
浮躁,不研究业务,不钻研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是盲目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心浮躁啊,都想大干快上,都想快点出成绩。可是,一棵树长成还要几年时间,何况是打算“传得下”的文艺作品呢?
国家现在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真心盼望,能多涌现一批敢于发声的艺术评论机构。一部戏出来,座谈会上的专家,要么就是一味阿谀谄媚,要么就是激昂慷慨说好听的。如此座谈,举办何用?如果院团负责人和创作人员,连点批评的声音都听不进去,未免也太“玻璃心”,建议尽早离休回家,省的总被“无情伤害”。
最后,想说一点,好作品是创作人员和院团的立身之本。说别的没用,拿出好作品来。至于好作品的标准,大家写个人总结时,都认识得很清楚,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