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冰雪为媒 | 东北的爬犁坡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3-07 10:40

童年时,有一种游戏,叫放爬犁坡。刺激过瘾,痛快淋漓。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甚至惊魂未定。

老家在辽东山区,那里是满族人居住的地方。冬季,家家户户都使用爬犁,有首民谣“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就是当地使用爬犁的生动写照。爬犁,满语称为法喇,是专门行于雪地与冰上的一种无轮交通运输工具。人能捞,牛能拖,马能驾,狗能拉。

我老家那,爬犁都是靠人捞的小型爬犁。其构造大致是这样的:接触地面滑行的2部位,叫爬犁撬,它上面前后共有4个立柱称为爬犁腿;立柱上面有2个横撑则是爬犁棚。爬犁撬大约每根1.1米长,用杏木制作,密度大,光滑,且有一定重量行走起来不飘。爬犁腿约30厘米高,通常用榆木制作,韧性好。爬犁棚也是用黄榆木制作,承重力强。整个爬犁没有一颗铁钉,全靠榫卯结合,十分牢固。好爬犁,不仅要有一副杏木的撬子,还要结构比例适称,榫卯严实合缝,放在坡路自动滑行能走直道。

一场大雪过后,山川沟满壕平,填没了“道眼”。这时,家家户户便把挂在仓房墙上的爬犁卸下来,派上用场了。只有爬犁不分道路,轻快地在雪地上行走。

爬犁在老家用处多去了。爬犁棚上置放大圆藤筐,可以将宅院里一大早清扫堆积的雪捞到村外;将粪运到田地里;妇女捞着一袋玉米粒去磨坊磨成面粉;赶大集,捞着一爬犁的农副产品换回生活用品;有人出远门,行李放到爬犁上,家人捞着爬犁送站;老人生病,爬犁上的藤筐铺床棉被,捞着去镇卫生院看医生……

爬犁在我们那,主要用途还是进山砍柴。山高林密,沟壑被冰雪覆盖,只有爬犁进山方便,捞回一大垛垛枯木,家人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然而,在我们孩童眼里,却是一件最有趣的游戏玩具——放爬犁坡。说通俗点说,就是把爬犁捞到陡坡上,上面坐着几个小伙伴,往下自由滑行。哈哈,其实,可不是这么简单啊。这是一种近似疯狂的游戏,玩的是速度与激情,需要勇气与智慧。彪悍的男孩乐之不疲,女孩子也喜欢参与,后院郭丫就总与我们一起去。

村西头,有个天桥岭,山路逶迤崎岖,岭巅到岭下能有3华里路,是天造地设的放爬犁坡的雪场,那是我们冬季的乐园。但,就是险峻陡峭,北面是山谷,南面隔一块坡地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崖下是苏子河,隆冬河水上面冻成梆梆硬厚冰。

童年时,雪特别大。整个世界银装素裹,沟满壕平。太阳升起一竿子多高,我们几个小伙伴,集聚在二楞子家的南窗根底下,商讨去放爬犁坡事宜。二愣子,比我们大2岁,个头高,虎了吧唧的。平时,就爱当孩子头,游戏规则都听他的。他说,去玩可以,但,必须他打艄。打艄,就是坐在爬犁的前棚上,用双脚掌握方向的人,相当于行船的艄公。

二愣子倒是有大样,主动担负起捞爬犁的累活。我们这些小伙伴兴高采烈地跟着向天桥岭进发,一路上吵吵吧火的,颇有电视剧里土匪下山砸窑的兴奋劲。一出村口,凛冽寒风就吹透了全身,冻得嘚嘚瑟瑟。那时穷,都没有大衣,男孩就是穿空心棉袄棉裤,家庭好点的能戴个旧棉帽子。但大都光着头,更谈不上手套了,每个男孩的手,都裂着无数个小细血口子。女孩能比男孩好些,头上系个有破洞的方形围巾,平时手抹些3分钱一盒的蛤喇油,两手抄在狗皮套袖里。

登上岭巅,早已气喘吁吁,后背也出汗了,棉衣紧贴着脊梁,凉凉的。原野白雪皑皑,在阳光辉映下,散发出耀眼光芒。

找一平地,摆好爬犁。打艄的先坐在前棚,两脚用力蹬着雪地,防止爬犁下滑。年龄小的男孩与女孩则坐在后棚上,这是最好的座位。还有一人,在爬犁后面,滑行前,负责轻轻推一下爬犁,然后迅速站在爬犁的后脚上,后脚也就巴掌那么大个地方,这叫“踩后脚蹬”。通常,一副爬犁能坐4至5人。

放爬犁坡,往往险象环生。二愣子好显摆,心急,有勇无谋,爬犁上道不久,就偏离航道,直奔南面悬崖,以生死时速冲过去啦。他慌神不知所措,大家都尖叫着,紧闭双眼。

就在这性命攸关时刻,脱缰野马似的爬犁,冲进一片灌木丛里,速度逐渐减弱,最后刮到碗口粗的树上,犁翻人仰。好在雪地犹如厚厚的棉被,谁都没受伤。惊恐万状地爬起一看,我的妈呀,再往前滑行几米,就是悬崖呀!倘若冲下去,定是犁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坐在雪地,埋怨二愣子。最后一致推举刚才“踩后脚蹬”的李能来打艄。李能虽然个小,但机智,擅长爬树,两腿极其有力。

我们重整旗鼓爬上岭巅,摆好爬犁,李能打艄,二愣子“踩后脚蹬”,其他人不变坐好。爬犁开始往下放了。

所谓山无常形,水无常势,放爬犁坡亦是如此。李能机智掌握因岭势不同相应调整滑道。快往左艄,尚未喘息,又紧接着快往右艄。放一次爬犁坡常常如此反复不少于几十次的来回打艄。

爬犁在崇山峻岭中,显得那样渺小,犹如在惊涛骇浪的急流里放木排子,一会被打下谷底,一会冲上浪尖,那心,都提到嗓子眼喽。风驰电掣,两耳生风,大家牢牢抓住爬犁上的绳索。两旁鸟声鸣不住,轻梨已过万重山,爬犁后面扬起一溜雪烟。最后,爬犁冲出蜿蜒崎岖山路,稳稳地停靠在岭下。夕阳西下,村里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那是母亲召唤贪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的信号。

放爬犁坡,尽管辛苦,心悸,甚至惊险恐怖,但那过程,实在是刺激与享受。

多年后,我读书进城生活。去过几个滑雪场,坐着轮胎放爬犁坡,但都是按固定的雪道滑行,无需打艄,不用担心冲下悬崖,再也没有找到童年放爬犁坡那种狂野感觉!

作者简介

祁敬君,辽宁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报刊杂志。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