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南方观察丨客居揭西的寻根之旅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4-01 19:28

客居揭西河婆,初来乍到。虽然人生地不熟,但踏上这片土地时却也颇感亲切,因为河婆是“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它与我有段文化记忆的交集。客地异乡,却让我在这邂逅了一段寻根之旅。

我的童年在潮州潮安的乡村度过,故乡俗称“王爷宫”的“让畔古庙”供奉的社神就是“三山国王”,乡亲们恭敬地称社神作“王爷公”,视之为村庄的“守护神”。“王爷宫”香火鼎盛,幼时长辈抱着我到那里,烟雾缭绕的庙宇,善男信女的心思我不懂,引我注目的是庙里那尊“王爷公”的神像:浓眉大眼,庄严中透着慈祥,像祖父那样亲切而温暖。

长大后我了解到,三山神发源于“河婆”,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从此印象深刻。机缘巧合,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竟然来到这里!或许是内心文化寻根的冲动,我到揭西第一个想去的景点便是“三山祖庙”,想去参观童年记忆里“王爷宫”那位慈祥老爷爷的“故居”,要去拜谒那个闻名世界的“三山文化”的发祥地。

我在县城拦了辆三轮车,开车的师傅车还没停稳,迎头便脱口而出一句我听不懂的客家话。见我一头雾水,师傅也有点尴尬。我用普通话说:“去三山祖庙。”话音刚落,三轮车师傅笑逐颜开,好像是来车站等亲戚接到人时那样欣喜。“是要去大庙啊!咱们走!”原来,当地人称祖庙为“大庙”,唤三山国王作“大庙爷”。车上,师傅眉飞色舞如数家珍给我讲起大庙,跟我拉起了家常,俨然成了一位导游,他说他近几年载了不少前往大庙的游客。

祖庙在城郊玉峰山麓,三轮车从主干道拐入一条支路,师傅说一直走就到了。阳光明媚,远处的玉峰在蓝天白云下分外苍翠。路两边越来越幽静,但见青山愈显雄壮,我们就到山脚下了。

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像守门的卫士一样矗立在群山的背影中,“三山祖庙”四个大字赫然在上,告诉我:祖庙到了!

正值午后,周围一片安谧,我突然放慢匆匆步伐,生怕打扰这片肃穆的圣地。

穿过牌坊右转,一座古朴宏大的庙宇坐落眼前。这是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庙宇,据说占地多达一千多平方米,实地一看果然是“大”庙!三进制的建筑上,飞檐上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石砌的门面映照着青山更见深沉。伴着庙前的泮池和石桥,大庙仿佛是蓄力欲飞的金凤凰,又像匍匐前进的下山虎,动静之间,彰显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灵动与气韵。

步入大庙,前殿和天井两厢供奉着人文始祖黄帝、华佗药神等等众多神像。在栩栩如生的神像前,宛如置身“蟠桃盛会”,又像是走进了雕像艺术的“大观园”。

我陶醉其中,却没流连,因为记挂着正殿的“三山国王”。走过天井就到正殿,古色古香的雕栏画栋下,三尊高大的神像正襟危坐。最让人产生视觉震撼的是神像迥异的脸谱,果然如民谚说的:“大王爷白脸,教书;二王爷红脸,屠猪;三王爷黑脸,烧炭”。真是生动的脸谱和谚语,三位山神的性格一下子活灵活现,霎时也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

儒雅睿智的大王爷,忠贞义烈的二王爷,还有威猛英勇的三王爷,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犹如小说里的三豪杰,这三位王爷在久远的岁月里,又演绎了多少悠悠故事?

仰望三山国王,他们目光如炬,仿佛穿越了历史,穿透了时空。三山神肇迹于隋朝,扑朔迷离的传奇,构成了三山文化的深厚的植土。在祖庙正殿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被收入《永乐大典》的记叙三山神的文章《明贶庙记》,它出自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刘希孟的手笔,文中向我们讲述到隋朝时天降山神而后庙食于玉峰的渊源。

民间也有其他说法,说三山神是隐居山林的豪杰,在国家危难时下山济世救民,后又归隐修炼得道,成为山神。不管是怎样的说法,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山神后来匡扶社稷、救助百姓的传奇,三山神也因此成为不同族群的民众共同信奉的神明。

古老的神话,为祖庙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伫立在祖庙的石碑前,品读着这些传说,一时如同流光飞舞,天光云影徘徊中,正殿三尊神像似乎鲜活起来!三山神从时空中身披铠甲骑着战马飞奔而来,越来越高大而威猛。他们身上迸发的张力,是对天下的担当,是对苍生的眷顾,是不朽的生命品质!

我相信,正因那巍巍如山的伟大精神,才有千秋万代中芸芸众生的无上敬仰,才有神话传说中光耀万世的赫赫神威,才有三山祖庙这文化圣地的独特魅力,令帝王将相和天下百姓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于是乎,大唐的名将和诗人来了!公元677年,大将军陈元光前来拜祭,并冒雨登临象征着三山国王的三座山。在那时尚属“南蛮之地”的岭南,祖庙的文化清流洗涤了这位风尘仆仆的将士,三山神的精神振奋了这位从中原而来的文明使者。

陈元光也是一位诗人,这里令他文思泉涌,写下了《祀潮州三山神题壁》的经典名篇。他景仰,“胜迹美山水,妙思神甲兵。精诚谅斯在,对越俨如生”;他膜拜,“清泚符神洁,香芹契德馨。三山耀神德,万岁翊唐灵”;他陶醉,“瀑布流觞咏,丰碑驻马吟”,“相期翊国忠,我与三山契”……

可以说,三山文化在陈元光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惺惺相惜,更是升华了他的精神!这位后来名垂青史的大将后来入漳治闽,他修文兴学,抗击流寇,最后以身殉国,被百姓称道为“开漳圣王”。

公元819年,一代大儒韩愈向三山祖庙呈献来敬意。这一年,他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位失意落魄的儒生踉踉跄跄来到瘴气弥漫的蛮荒之地。

到达潮州地区,等他的想必也是淫雨霏霏。当时官方举行祭祀三山神的仪式,竟然风调雨顺了起来,“淫雨既霁,蚕谷以成,织妇耕男,衎衎欣欣”,百姓又重新能安居乐业!韩愈由是感恩,写了《祭界石神文》派使者来到祖庙献祭。“神有大造于民也,尚矣!”祭文结尾这样的赞词,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韩愈是个无神论者,也因此才谏迎佛骨被贬。当他饱含赤诚写下这篇赞颂时,更多的何尝不是对三山神心系苍生于心有戚戚焉,抑或是在这穷乡僻壤找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知音呢?

到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接班人宋太宗御笔一挥,把三山神敕封为“三山国王”。祖庙至今悬挂着“敕封三山国王神位”的御赐大匾。在皇权至上的古代,把三山神封为近乎与皇帝等身的“国王”,足见大宋皇帝的诚挚。中国有“神道设教”的传统,通过褒扬神明达到在社会弘扬正气的教化目的,也是三山神博大的品质与精神,才能让浩荡皇权如此地折服与尊崇!

于是乎,无数海外侨民、港澳台同胞也来了!时至今日,全球各地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多大一万六千多座,而它们的根都在祖庙。在前来拜谒的团体中,以台湾同胞最为浩大,每年多达四五百人的组团而来,场面壮观感人。

一脉相承,同根同祖,祖庙前,让我们暂且忘却两岸分隔的国殇。古乐齐鸣,祭典开始,让我们当着“大庙爷”的面重温他们的精神,共同祈愿两岸和平,国泰民安!前来祖庙拜谒的侨胞总是络绎不绝,是三山精神的感召与共同的文化根基,让四海相聚,天下归心!

从祖庙出来,往庙右后方是大庙的最初旧址,漫步于遗存的建筑构件间,低头是斑驳树影与枯黄落叶,抬眼是葱郁的树盖。乡亲们还惦记着旧址一棵已枯萎老去的大榕树,在原地塑造了座空心“树桩”,并在“树洞”里也供奉上神像。

我想人们一定是永远难以拂去对故乡的根的眷恋、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精神之根的坚守,才会如此用心地保留了这么一个遗址。千百年的时光里,草木荣枯,沧海桑田,三山祖庙几度风雨,却,从未老去。

离开祖庙时,正好遇见一群拿着祭品的香客,我看着山门牌坊背面“护国庇民”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若有所思。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求福”的,而其实,祖庙最宝贵的是给予我们关于人间正道根源的指引,以及良善仁爱的人性之根的启发。倘若每个人都学习三山国王的精神,拥有胸怀家国天下的大爱之心,尽己所能仁及身边万物,人生旅途怎不会是康庄大道呢?

我福至心灵,走在路上倍觉舒坦。

(摄影:风林)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