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艺术|革命题材创作莫再“激昂到底”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4-04 17:13

这些年,看了不少革命题材戏。总体感受是,虽然主创不同,写的故事不一样,可最后表达方式异曲同工:主角全场激昂慷慨,始终在喊口号,精神常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真不知道主创这样呈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革命英雄的本色?这是高度还原历史?这是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应该有的形象?都不是,这是主创的臆造,是憋在屋里空想的结果,是不认真看书、不了解历史、生编硬创的必然结局。

多年的革命战争,无数先烈流血牺牲,其为之奋斗的新时代,被我们幸运地赶上。我们不用再上战场,不用再受压迫,也不用忍受餐风露宿的恶劣环境。生活条件好了,革命前辈的精神不能丢,这是祖国、民族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滋养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创作革命题材精品,以舞台艺术特有的方式,讲红色故事,带给观众心理共鸣,助推全社会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弘扬传承红色精神。

我们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没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有些人物的塑造体味不深,这情有可原。怎么办?怎么做到演谁像谁?艺术领域的前辈,已经教给不少道理,去采风、去看书、去各方搜集材料,在脑中尽量复刻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感悟英雄的思想、琢磨英雄的心理状态,这才是创作应该有的态度。

遗憾的是,近几年,身边的很多革命题材创作,完全成了“程式化表演”“脸谱化呈现”。说到英雄,一定是伟大、光荣而正确,没有一点瑕疵,从小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特别有礼貌,充满了智慧,家庭和睦,就算读书不多,也是对知识充满向往,没事就学习。说到反派,一定是长的尖嘴猴腮,或者脑满肠肥,说话爆粗口,行为举止粗暴,没有一点人情味,对自己亲人也“六亲不认”。

这到底是演戏,还是胡说八道?想想电视剧《亮剑》吧,这部剧为什么成功,大家是艺术家,肯定能想明白。人是复杂的动物,很多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舞台艺术当然不是完全真实的纪录片,但也不是“毫无真实可言的动画片”。

我们为什么要提艺术化的真实?为什么要劝慰创作人员要把革命英雄“作为人来写”?因为普通观众要看的,就是关于人的戏。能引起普通观众共鸣的,也是身边的普通人。那种一上台就喊着口号、一点人情味儿没有的主角,也许现实世界存在这样的人,但不适合作为“传承红色精神的主角”,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精神的表达与展示,不一定通过大喊大叫来实现。有的英雄在牺牲前,可能想的就是家人。这个时候,舞台艺术为什么不能加以动情地表达?英雄想家人,不更加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敌人的残暴?为什么一定要让英雄喊口号?有多少可信度?就算可信,能引起观众多少共鸣?

大家都是有生活经验的人。不要再拿幼稚的说教方式,来传承精神。很多精神本身,是人们需要的。但是舞台上英雄们激昂慷慨的表达,且不说观众是否接受,很有可能让英雄自己也接受不了。

 

责任编辑: 3976DBC

责任编辑: 3976DB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