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粟俊 戏曲摄影家、资深戏曲观众
我是一名摄影师,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2009年开始我便有意识地进行戏曲表演拍摄。13年来,我拍过的戏曲表演和剧目不下上百台(个),通过我的诸多摄影作品,能看到广西戏曲的发展和变迁。
10年来,广西戏曲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对我而言最明显的变化是拍摄更“出片”了。
回想10多年前,我们的舞美还很传统:喷绘的画布作布景,来来去去就几种颜色;使用黄色的大灯泡,瓦数很高,往往一场戏下来烤得人浑身都是汗。最后照片晒出来一看,色彩失真,整体颜色发黄、发红,即使修片,白平衡也很难还原真实的色彩。在这样的条件下,再好看的演员也不“上镜”了。
慢慢的,戏曲舞美加入了LED大屏,布景变得更加立体、有层次感;演员服装、道具、化妆越来越丰富和精致;用上了专门的舞台灯,不仅色彩丰富,还能通过电脑控制光线变化,最重要的是,我和演员再也不用忍受炙烤了。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的摄影作品质量大大提高,很多我喜欢的作品都是近些年拍摄的。
看了10多年的戏,能感受到广西戏剧有了很大的发展。10多年前,老百姓看戏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大企业办庆典的时候能请到剧团来演一两场。那时候还没有广西戏剧院,只有广西京剧团、桂剧团、彩调剧团、壮剧团反反复复地演《李逵探母》《拾玉镯》这类老戏。
2012年,广西戏剧院成立了。渐渐地,广西的大戏“立”了起来,《冯子材》《黄文秀》《百色起义》《新刘三姐》等一批大戏叫好又叫座。这些新作大作既保留了广西传统戏曲的精髓,又根据现代观众的喜好融入了现代舞台剧的元素,在唱腔、剧情发展、舞蹈编排等方面都做到了与时俱进,使得剧目更好看、耐看。广西的剧目还频频进京展演或登上央视戏曲春晚等,广西地方戏曲随之声名鹊起、名扬四海。
随着国家对戏曲发展愈发重视,如今老百姓看戏容易多了。今年3月,广西戏剧院组织了一场京剧红色经典学生研学观演专场,虽然演的是样板戏,但精致的舞美和精湛的演技让孩子们很兴奋。类似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越来越丰富,通过现场观摩、课堂普及、研学体验等形式,青少年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更多人成为新一代戏曲传承者。
让我感受特别深的还有整个戏曲发展大环境的改变,直接的体现是地方民间戏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7年,我受邀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侗戏汇演拍摄。当时有60多支侗戏队伍报名参加,全部是村一级的民间团队,演了整整一个礼拜。我想,没有国家对地方小剧种保护传承发展的大力支持,便不会有地方群众这般热情踊跃参与的场面。
当然,戏曲的繁荣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一些地方的戏剧还比较“老”,很多传统戏年轻人不爱看。希望戏剧艺术工作者能创作更多符合观众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毕竟,只有看得懂才会喜欢看。
延伸阅读
TOM2022-07-18 11:3607-18 11:36
TOM2022-07-18 11:3507-18 11:35
TOM2022-07-18 11:3507-18 11:35
TOM2022-07-18 11:3507-18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