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艺术评论 | 戏曲“触网”的力度仍需加强

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2-07-22 18:23

互联网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戏曲传承传播领域,信息技术的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

今年初,某地办一场戏曲惠民演出。院团原计划在剧场演,因疫情防控原因,改为线上。最终,院团负责人反馈的数据是,整场演出,点击量1000多人次,超出预期,效果很好。

一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费工费力,最后点击量1000多人次,效果难说很好。院团负责人的“超出预期”,或许是因为对戏曲演出本身的吸引力,心里有数。这也反映了戏曲从业者当下普遍存在的“市场不自信心态”。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历史长河中能传承下来,本身就证明了戏曲的价值。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一些戏曲剧种没有搭上顺风车,反而愈发沉寂?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找到结合点。

每年全国文艺创作领域,有大量戏曲新创作品立上舞台,加上复排的,数量更多。戏曲剧目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存在价值,是人民需要。只有首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且坐得住,才能发挥剧目的价值引导作用、教化育人意义。

遗憾的是,一些戏曲作品,感动或者感染的,更多是创作者自身,而非观众。这是创作手法的问题,也是创作理念的问题。

延伸到线上展播领域。我国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各方所生产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在网上也是不胜枚举。网络就好比一个大型市场,网民则是消费者。怎样吸引更多的网民,来关注传统戏曲,不仅是创作质量的问题,也是营销手法的问题。

谈到戏曲,更多人喜欢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来讨论。这没有错,近些年有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案例。可多数戏曲剧种,其从业者似乎仍执迷于自己的小圈子,整日自我陶醉,谈传统多,谈创新少。如果找不准戏曲与当下观众、尤其是当下网民的审美结合点,戏曲未来的发展,难有突破。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和时代的结合,和当下观众审美的结合。当偌大文化消费市场只有一家唱戏的,那这一家一定会火起来,因为民众没得选。可是现在,网络为大家创造了数不尽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和产品。这时候,传承戏曲就不能坐等客人上门,要多点主动性,主动拥抱互联网发展热潮,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演出初心。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