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个小镇青年都能在这里看到自己。”7月21日至24日,话剧《皮囊》在北京进行了四场演出之后,有观众观看过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评价。
对于熟悉文学作品《皮囊》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蔡崇达以客观、细致、冷静的笔调,讲述了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反映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欢欣和痛苦。此次,该作品被改编为话剧登上舞台也备受广大读者和戏剧观众期待。
观众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
《皮囊》是作家蔡崇达在2014年写成的一部散文集,面世至今,累计销量已逾400万册。作者围绕自己生长的故乡——福建泉州一个名叫东石镇的渔业小镇,讲述了14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为什么选择将《皮囊》搬上舞台?导演王婷婷给出了解答。在她看来,《皮囊》关乎成长与家,原著中福建渔村的“家”,虽然它有特定地域、年代的设定,但每个人都能从这个家找到各自成长的经历,那些抹不去的疼痛或快乐记忆。
作为该话剧联合制作方,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表示,选择《皮囊》,是因为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和思考与厂牌对戏剧作品的定位十分契合。《皮囊》原作首先是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过的成功的作品,这为话剧呈现积累了一定的观众的口碑;其次,原著中呈现出的思考和情感具备更多“当下性”,和年轻观众有切身的联系,“它可以让观众在剧场中找到自己,或者说它能引起大家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或者是情感共鸣”;同时,改编的话剧在呈现方式上具备创新和探索,为观众带来惊喜的体验。
“话剧用了上下半场对照式的结构,完整地搭建起了故事主人公黑狗达眼中的东石小镇这样的一个世界。”王婷婷介绍说,“诗意现实主义是我非常渴望尝试的创作风格,因此这部话剧我使用了大量抽象的方式,描绘出一个男孩子脑海里面可能对世界的各种想象,对于情感的想象,对于未来的想象,以及关于对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等诸多人生命题的思考。”
观众会在舞台上看到充满创意的舞美设计、视觉表达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加上和剧情、氛围非常契合的音乐,观众能够跟着故事的走向,进入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并且在这些言语、动作、情感所呈现的舞台之上,将似曾相识的“自己”投射在观众心里,令观众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
IP联动探索商业话剧可能性
从目前演出市场来看,话剧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演出类型。然而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尤其是在演出市场经历了由疫情引发的不确定性之后,戏剧作品的高口碑以及品质,成为尤为重要的必然要素。
尽管《皮囊》的文本的改编存在难点,14篇散文大部分之间缺乏较强的情节关联,戏剧性也相对较弱。但编剧最终选择了其中引发较多共鸣的“盖房子”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并通过这一核心事件串联起原著中的诸多人物,以核心家庭人物为主,外围亲戚邻居、玩伴为辅,塑造群像感。从非虚构作品集的文本,转变为连贯的舞台叙事,导演用主人公“黑狗达”的成长串联起原本分散的脉络,让故事在舞台上开启了意蕴丰富的全貌。
很多网友对该话剧表示肯定,认为能够在舞台上“看到如此丰富的剧场想象力和无尽的空间感”实属不易。站在市场角度,李婧认为,话剧《皮囊》是“当然有戏”厂牌在商业话剧赛道上的又一次探索。“相对来说,这部话剧作品的文艺性强一些,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话剧剧本,它所表现出来的戏剧矛盾冲突可能也不是一个非常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题材。但是在它的在舞台呈现上,以丰富的表现元素,大大地降低了观看门槛,让所有观众走进剧场,都能找到自己与这部戏的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地增强了这部戏的商业性。”
实际上,“当然有戏”这一厂牌从推出话剧作品之初,就在注重剧本品质的同时考量作品的商业空间。“《皮囊》这部改编话剧作品,一方面它的原书是一部成功的散文作品,故事文本非常动人,具有很多细节,非常打动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和版权方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制作方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大家都希望基于这个IP去进行更多的尝试,让这个作品能够有更多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李婧说。
“当然有戏”非常看重这种IP的联动,也一直在尝试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来展现内容本身的价值,同时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商业化空间。据李婧透露,今年4月,话剧《皮囊》系列动态数字藏品纪念票正式发布,共计有4款数字藏品,每款限量发售6000份。随后在今年6月,“当然有戏”惊喜日活动邀请了话剧《皮囊》、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和音乐剧《我在时间尽头等你》4个剧组的主创团队,与观众畅聊台前幕后的故事,实现当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破百万。此外,《皮囊》也在计划开发电影作品。
据悉,继此次北京首演后,该剧的全国巡演也将于10月正式启动,在武汉、长沙、昆明、海口、珠海等城市与观众见面。
延伸阅读